至少4架主力军机同日坠毁 俄军事专家谈“幕后真凶”

大鱼新闻 军事 10 months, 2 weeks



↑坠机现场截图

当地时间5月13日,俄军4架军用机在俄布良斯克州与乌克兰交界处附近坠毁,造成9人死亡。这是自俄乌冲突以来,俄空天军单日损失最惨重的一天,引发全球关注。

随后,乌克兰方面发声称,5月13日在布良斯克州有5架俄罗斯军用飞机坠毁,包括两架战斗机和三架直升机,而不是此前报道的两架直升机。

迄今为止,究竟是4架还是5架俄军机坠毁,各方说法并不一致,而有关“幕后真凶”的猜测,也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无疑是“俄空天军最黑暗的一天”。



↑苏-34坠机现场截图

俄空天军最黑暗一天:

至少4架军机坠毁,包括极稀有机型

5月13日当天,俄紧急服务部门称,至少1架俄军战机和1架军用直升机在与乌克兰接壤的布良斯克州坠毁。随后,多家俄媒报道称,被击落的为1架苏-34轰炸机和1架米-8直升机。

社交媒体上流传的视频显示,一架直升机在布良斯克州的克林茨镇附近坠毁,该镇距离乌克兰边境50公里。布良斯克州州长亚历山大·博戈马兹证实,有一架直升机坠毁,造成一名平民受伤,但没有透露事故原因的细节。

而另一段视频显示,1架“飞得非常缓慢”的苏-34轰炸机在距离乌克兰边境不到30公里的伊斯特洛夫卡村附近坠毁。视频显示,该战机似乎在撞上地面的树丛前失速了,还可以看到微弱的烟雾。



↑资料图:苏-34轰战机

随后,另一家俄媒报道称,1架俄苏-35战斗机和又1架米-8直升机也同时坠毁。这4架军机同属俄罗斯一空中突击小队,在布良斯克州“几乎同时被击落”,机上9人全部遇难。而这一空中突击小队的任务,是对乌克兰切尔尼戈夫州境内目标实施突袭,其中两架战斗机负责发动导弹和炸弹袭击,而直升机则负责保护和策应。

乌空军司令部发言人尤里·伊格纳特则在5月14日表示,13日在布良斯克州坠毁的俄罗斯军机一共有5架,包括两架战斗机和三架直升机,而不是此前报道的两架直升机。

俄媒在报道中称,俄罗斯空天军无疑遭受了重大损失,可谓“黑暗的一天”。苏-35战斗机、苏-34战斗机都是俄罗斯战机的主力型号。此外,坠毁的米-8直升机中至少有一架是“极其稀有”的米-8MTPR-1型——该型直升机携带Rychag电子战系统,专门用于压制敌方防空系统,俄罗斯军方现役的仅有不到20架。



↑资料图:米-8MTPR-1型直升机

推测有四种可能性

遭乌克兰伏击还是俄罗斯自己“误伤”?

目前,仍不清楚击落俄罗斯军机的“幕后真凶”是谁,使用的武器是什么。而俄罗斯军事专家们对此事的推测,主要集中在四种可能性上——

第一种可能是,俄境内乌克兰游击队或配备单兵便携式防空系统(MANPADS)的乌克兰特种部队所为。

有报道称,俄罗斯当局已经开始搜捕与此次事件有关的“破坏者”,可能存在乌游击队或乌特种部队潜伏进俄领土伺机发动攻击的情况。多名俄罗斯军事专家也认为,不排除是遭到乌方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从地面袭击的可能性。有俄媒指出,去年12月,乌军事情报部门就试图在布良斯克州使用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袭击俄军机。

第二种可能是,遭乌军机发射的空对空导弹击中。

有军事专家称,从导弹飞向直升机的视频来看,其中一架直升机很可能是被空对空导弹击中,但“被击落的原因无法确认”。乌克兰方面目前的确有能够执行这一任务的战斗机。还有俄媒体称,乌武装部队用AIM-120A/B/C空对空导弹伏击了俄空军。不过,俄军事专家弗拉季斯拉夫·舒里金认为,这一任务的难度极高,“且几乎不可能击落苏-34轰炸机”。

第三种可能则是,乌军秘密部署至俄乌边境地区的防空系统对俄军机实施了打击。

俄罗斯军事博主丹尼尔·别兹索诺夫发帖称,乌军防空部队很可能提前埋伏在可以打击俄空中部队的边境地区。这意味着,“乌军很可能掌握了俄军空中战斗群出发的路线和时间”。而这“可能与军机在俄领土被狙击一样令人担忧”。

不过,乌克兰方面则予以否认。乌总统顾问波多利亚克也在推特上称,俄军机意在对乌平民发动“导弹炸弹袭击”,但“被‘身份不明的人’摧毁”。乌空军司令部发言人尤里·伊格纳特也否认了乌克兰参与其中,他表示,俄罗斯自己的防空系统应对多起飞机坠毁负责。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俄防空部队误伤了自己人。



↑俄罗斯“铠甲-S1”型防空系统

一些分析人士猜测,俄军或是将米-8直升机误认为是英国援乌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而错误击落。而击落俄军机的可能是俄罗斯“铠甲-S1”型防空系统。

有分析人士解释道,胜利日前,俄军在切尔尼耶夫-莫斯科防线上部署了额外的防空线。“飞机和直升机的坠毁地点,都在以A-240国道上的帕夫利奇地区为中心,半径20公里的圆圈内,且都在切尔尼耶夫-莫斯科防线上。当然,这也可能是巧合。”

舒里金认为,俄防空部队误认为是敌方的飞机并向其发射导弹的可能性的确存在,但考虑到白天、军机飞行高度等因素,这种情况不太可能。

红星新闻记者 徐缓

编辑 潘莉 责编 李彬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