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边殡葬用品越发达的医院 医疗水平越高?(图)

6Park 生活 10 months

本文作者:邓伯鋆

如何一眼看出一个医院的水平高低?

估计这是全国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走亲访友过程中,常常需要反复回答的问题。

在提出答案之前,咱们先来盘点一下那些可能的坑。

医院评价,那些你不知道的坑

很多人会选择看医术,但这个评价标准的难点在于,很多朋友可能压根就没有医疗行业的熟人,自然就难做同行评议。

就算有熟人,同行评议也可能存在一些偏差。比如有的疑难危重病例收治的医院太少,某些四级手术在一个近千万人口的三线城市就一两个医院有胆量接诊。

当地同行只知道这家医院这类手术做的多,不是太近的关系真的不知道做漏了、做瘘了多少例,也不知道术后深静脉血栓贡献了多少低风险死亡率。

不是该院的麻醉医生,就没办法知道主刀医生用孔乙己「窃书不算偷」的神态高吼那摆了一地的引流瓶不能算做术中出血,都是腹腔冲洗的带血生理盐水,虽然术中输血几个单位,病历上的话术一贯是「病人术后安返 ICU」。

看患者口碑?

嗯……虽然「德艺双馨」确实是绝大多数实力医生的标配,但也存在有些医生实力二流、情商满点,本事都用在跟病人维护良好医患关系上了——更何况,我国还有「莆度众生」这个 bug。



田间地头的「协和医院」图源:CCTV 新闻视频截图

还有一些人会选择看医院榜单。但一个业内公认的事实是,不少非官方机构发布的医院排行榜还有一个别名:院长乐。

主要用途是排行榜发布会供「会议家」见面叙旧,然后领导们在各自的官话文章里添一句「我院 2019 年在喵喵榜、汪汪榜的排名分别位居第 X 名、第 X 名,比 2018 年上升 N 个名次」。

就算榜单靠谱,考虑到上榜的医院就那么百来家,对民众的就医指导也往往有限。就像咱们全国人民都知道北京协和医院水平高,但北京协和医院的接诊能力毕竟只有全国总诊疗量的千分之一。

既然上面这些方法都可能不靠谱,那到底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医院的水平高低?

简言之,一看年份,二看客流,三看管理,四看周边。

看年份

首先,请医疗行业的朋友介绍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全国顶级医院。

屈指可数的几家:中日友好医院, 1984 年开业,曾经是我国现代化医院的标杆;安贞医院,成立于 1984 年,当之无愧的行业翘楚,但要知道这家医院成立之时可是整合了来自北京结核病防治系统和其他友商的一批人才。

大部分的好医院都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坐落在城市的黄金地段,用地逼仄。

医院内建筑新老夹杂,你可以在医院里见到清末的欧式建筑,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红砖楼,上世纪八十年代贴了马赛克的大白楼,审美观念缤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的诸如白瓷砖贴得像个公厕,或是大面积蓝色玻璃幕墙的特定年代美学。

因为「大拆大建」的建筑更新会让一贯超负荷运转的医院难以维持日常诊疗量,所以医院往往很难统一院区建筑风格。

这类医院也基本没有车位——不是没有空着的车位,是没有车位。



对于不少三甲医院来说,堵车是标配(图虫创意)

毕竟不少医院始建于光绪年代,那时候太后老佛爷坐火车还要靠太监拉,车位不在医院的规划图纸上。

一般基层三甲医院、省级县医院的可替代性强。病人开车来医院,转两圈停不下就换医院了,反正这个级别的医院当日基本上都能挂上号。

如果是 CMI 高达 1.4 的中山一院,或是全国病人向往的北京协和医院,不为病人提供车位,病人反而习以为常。这要是换成下级医院,估计早就被投诉到 12345 了。

看客流

门前堵车,屋里排队。就诊能从十九层高、建筑面积九万多平方米、日常跟「前新冠时代」的春运火车站似的门诊楼排到门口的河医立交桥下,那一定是宇宙第一大医院的气魄。

好医院往往设施先进、就诊流程合理。但是不管如何优化就诊流程、改善就医体验,凡人终归没有上帝「五饼二鱼」喂饱几千人的本事,超载的医院里仍然到处人挤人让人不痛快。

可能医院建成了极有未来感的现代化大楼,内饰采取领导乐见的「星级宾馆式装修」,但是楼里人声鼎沸,环境嘈杂。

在一些有年数的大楼里,更有梦回几十年前的穿越感,病人家属在电梯间打地铺休息,楼道里有不可描述的异味。



我家附近数一数二的基层三甲医院,常年生活气息浓厚(作者摄)



医院走廊打满了地铺(作者摄)

好医院新入职的医生,大多博士学位起步,很多人有海归背景,甚至「带资进组」拿着几十万、上百万的自然科学基金经费。

半夜请心电图室会诊,很可能请来一位正在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练习时长超过两年半的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然而这里的医生忙忙碌碌,护士脚底生风,脸上带着几份不客气暗示了超量工作导致的职业倦怠,难免被病人解读出「不缺你一个病人」的店大欺客。

这类医院即便占地广阔,楼宇宏大,然而依旧排长队、等床位。

在北京五棵松那座面积数十万平方米、硕大无朋的某医院门诊楼里,这里需要夸一句:分时段预约效果很好,只要预约成功,来院就诊基本不需要等待。但是如果要从门诊入院住病床,那排队时间依然令人望而生畏。

同样的,超过医院合理承载能力的客流也意味医院业务水平的不可替代性。

当然,这种不可替代性不是绝对的,病人等急了,还是有可能遵从医生「这个病在你老家 XX 医院也能治」的「单向转诊」建议。我们基层三甲医院、省级县医院很多科室的病人来源就指望北京上海大专家「单向转诊」了。

看管理

首先,能不能带着手机就把预约、交费、获得检查结果这些事情办了,一部手机走遍医院都不怕,甚至还带有 VR 室内地图。



浙江某三甲医院预约注册过程截图,比较丝滑

有的朋友认为,顶级医院的特征是信息化建设水平低,官方网站风格像是十几二十年前哪个学生用 frontpage 练手的习作。

自从国家卫健委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医院考核指标后,这种偏见就离大医院们越来越远了。

事实上,现在信息化建设与「互联网医院」建设水平与意识,可以作为衡量老牌医院未来发展前景的硬指标。

有的医院,院级管理层和科室管理层主要来自 80 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喜好翻「我们某某主任是改开后本地第一辆私家车的车主」之类的老黄历,对医院的发展规划几十年如一日「我们不愁病员,住院楼有多大,就能赚来多大的钱」。

TA 们丝毫不能理解国家医保局力推的 DRGs 与 CMI 主宰了医院未来的枯荣,甚至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医院流水量这么大,财务可以动用的现金流却越来越少。

显然,拥有一个能够与时俱进走在医院发展前列的管理层,老牌医院才有发展前途,不至于故步自封,更不至于依靠医院在仅开放五百床位、大外科统共十几位医生的年代形成的自发式管理经验,应对如今日新月异的医疗环境。

对了,还要看看厕所和楼道干净不干净,能否实现室内(包括僻静楼梯间和男卫生间)禁烟,懂的都懂。



浙江省人民医院门诊的厕所,空间宽敞、设施清洁、空气清新,属于医院厕所管理的优秀选手

护理队伍建设也很关键。虽然大家都知道,如今医院根据官方定价收取的护理费不能充分覆体现护士的劳动价值,但管理水平高的医院就是有能力在大家的护理收入都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实现「免陪护」护理。

当然话说回来,有实力的医院往往都有充裕的经费来源。

某个顶级医院的主任医师就曾自豪地介绍,自己科室的优势在于病人交给医院的医疗费只能覆盖实际成本的一小部分,但是医院亏的起。随即他发现这句话失言并要求收回,这句话太不利于全国的学科发展建设了。

管理水平不行,医院在临床领域的优势会渐渐磨平。

如果一家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始终抱着过气的临床经验,拒绝循证,拒绝文献指南,在治疗方案设计上啥治疗项目与药物都是「差不多就都来上一点,难道不行么」;临床安全质量全环节用文件落实文件,HIS 系统为数不多的预警提示框可以轻易点叉并且没有其他数据交叉映证,医院也没有兴趣成立相关部门管理临床风险,那这样的医院长期看肯定会走下坡路。

看周边

最后,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指标,就是医院周边的殡葬用品行业发达程度。



不少大型医院门口都有殡葬用品门店(Leu 摄)

医院水平不行,谁最心知肚明?当然是这家医院的医生最心知肚明。所以遇到病故风险高一点的病人,医生往往都会劝病人转院。

虽然考虑到三级医院攻艰克难,政策考核体系对三级医院的住院病人病亡率考核指标高于二级医院一倍,但是以我在一家二级医院隔壁居住了十几年的经验看,这家医院的太平间方向一年也就传来一两次哭嚎声。

再比如某区有五家省级医院,该区的区级医院虽然也建起了气派的新院区,但是妇科一天的手术量不如区域内省级医院一位教授一天的择期手术量。

我曾在工作日下午四点进入这家区医院,从大门走到住院楼一共能遇到 4 个人,显然在这家医院周边卖相关用品是赚不出钱的。

当然,这个指标未必完全准确。

比如说眼科医院、精神病医院和肿瘤医院的病人病故率肯定不在一个水平。再就是近年来的文明城市「创城」运动,关停了许多民房改造的商铺,很多大医院周边的重点街道还要像京剧演员化妆似的统一刷一层看不出建筑原有风貌的新漆。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说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话:本文建议仅供参考,实际应用还请结合临床。

作者邓铂鋆,80 后,基层部省属医疗机构财务工作者,擅长财经视角解读医疗现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