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眼中的吴谢宇:没有自我的敌意自卑者(图)

6Park 生活 10 months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最早的童年记忆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基调。一直自卑的吴谢宇努力地过度补偿,但是内心却异常空洞。自卑感是在心理成长过程中没能建立自我的结果。因为急于优越于他人,没能踏踏实实地去成长。可以说,吴谢宇是没有自我的。

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难免会感到不同程度的自卑,但你可以选择通过自爱,最终成长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2015年7月10日,北大学子吴谢宇经过事先预谋,在家中杀死自己的母亲;其后谎称母亲陪同自己出国学习,骗取亲友144万元,逃亡期间嫖娼、挥霍;为逃避侦查,购买了十余张身份证件藏匿身份。逃亡三年后,吴谢宇被警方抓获。此案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关注。

2021年8月,吴谢宇因故意杀人罪、诈骗罪和买卖身份证件罪,一审被判死刑。庭审时,我曾作为心理专家与《南方都市报》记者连线分析该案。2023年5月19日,该案二审开庭审理,并择期宣判。5月30日,二审公开宣判,法院驳回吴谢宇上诉,维持原判。



▲吴谢宇 图/资料图片


近日,《南方周末》发表了题为《弑母者吴谢宇的心理档案》的长文,记者通过吴谢宇自述材料、其母亲的日记和书信,以及证人证言、判决书及对其亲友同学等的采访,尝试从心理角度拼接出其复杂的作案动机。

透过这份详细的心理档案,我从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视角,尝试对吴谢宇进行一次初步的心理侧写。

虽然考上了北大,但吴谢宇却是一个自卑者。这是理解吴谢宇心理世界的一条主线。他小时候脖子上长了一种“很脏很难看”的东西,“我幼儿园时最深的记忆,就是因为我脖子上长的这东西而被嘲笑、疏远、看不起。”幼年吴谢宇的自我意识就定格成了“难看的、被人看不起的吴谢宇”,他因此产生了自卑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最早的童年记忆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基调。自卑感一直伴随着吴谢宇,并且与很多人一样,他试图通过超越别人去弥补自卑感。但是,寻求相较于他人的优越感是对自卑感的过度补偿,而且这种过度补偿并不能消除痛苦。

多名同学均称吴谢宇性格外向,邻居说在北京的餐馆吃饭,吴谢宇很快就跟服务员聊上了。他人眼中的“外向”其实是吴谢宇对自卑感的过度补偿。他在逃亡期间多次嫖娼,根据一名性工作者的证言,她感觉吴谢宇与其发生性关系时,享受的并不是性,而是“那种征服的感觉”,这也是对自卑感的过度补偿。母亲因父亲去世很难过,一审开庭时吴谢宇却说,“她只是有些悲伤,我妈妈的一切表现都是完全正常的。”他“内心最深处最根本最强烈的动机”,是为了告诉大家“我妈妈是全世界最好的妈妈、最好的老师”,“我妈妈是绝不能被怪罪的,一丁点都绝不行的!”这同样也是对自卑感的过度补偿。吴谢宇大学三年,学习成绩在全班排名第二,在北大同学眼中,他是一个“学霸”。这也是一种对自卑感的过度补偿。

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惯性自卑》一书讲到如何修正自我伤害的心灵习惯,严重的自卑感致使“追求优越”优先于“做喜欢的事”,面对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依然还会自卑。所以,吴谢宇对自己大学时的成绩很不满意,毕竟没得第一名。通过自主招生的加分,他考上了北大经济学院,但却认为“高考考砸,我对自己极度失望,我觉得我输掉了此生最大的战役”,因为没能去更著名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一直自卑的吴谢宇极力补偿,但是内心却异常空洞。自卑感是在心理成长过程中没能建立自我的结果。因为急于优越于他人,没能踏踏实实地成长。可以说,吴谢宇是没有自我的。

“同学羡慕老师喜欢爸妈为我骄傲,我用这第一名就足以对爸爸妈妈有意义……足以掩盖我其他问题。”父亲死后,“我期中考试考了第一名,但没用了——我考多少第一名都没用了。”他开导悲伤的母亲的方式,是更加努力地学习,通过好成绩让母亲开心。吴谢宇的价值感建立在他人身上,他内心空空如同“行尸走肉”。



▲福州第一中学,吴谢宇在这里读高中 图/资料图片


于是,没有自我的吴谢宇通过小说和电影的虚构世界去填充自己。他用“杨过和小龙女”去形容父母感情“非常好”,用“黛玉葬花”去形容自己砸掉存有大量黄片的电脑。他无法接受父亲病逝,用奇幻电影去理解父亲去了另一个世界。“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立刻从小说和电影中找到一个人。”

同时,自卑者在自责中也隐藏着攻击性和敌意,很多有严重自卑感的人,最终会选择自杀。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吴谢宇陷入深深的自责,认为是自己害得父亲“死不瞑目”。父亲死后,吴谢宇尽一切所能想使母亲快乐,但“不管说什么我都怕惹妈妈伤心”。他再次感到自责。

最终,没有自我的敌意自卑者吴谢宇深陷于自己用幻想构建的非真实世界里。这个阴暗的世界里没有爱,吴谢宇既无法爱自己,更没有能量给予母亲爱。他用幻想中毁灭自己的方式,先毁灭了母亲。在杀害母亲的瞬间,鲜血的红色和血腥味让吴谢宇感受到了恐惧。这是当下真实的情感,一直陷于幻想世界的吴谢宇被拉回到了真实世界。他不想自杀了。

我曾干预过的一例自杀危机个案在危机解除后跟我说,他想溺水自杀,试了几次都没有沉下去,然后他突然感觉到了水的冰冷。冰冷的感觉是真实世界的感受,将他从非真实的扭曲世界中拉了回来,他不想自杀了。后来,他完全回到了真实的世界。

吴谢宇误认为亲友对病中的父亲见死不救,于是骗取亲友144万元,这是他在继续释放自己的敌意。他选择了逃亡,在逃亡期间嫖娼、挥霍。有一名性工作者表示,感觉吴谢宇有暴力倾向。

吴谢宇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教育的悲剧。吴谢宇也曾想过向外界求救,遗憾的是,在挣扎之后他还是缩回到自己扭曲的世界里。



▲2023年5月19日,市民从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电子公告牌旁经过。当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开庭审理了上诉人吴谢宇故意杀人、诈骗、买卖身份证件案 图/视觉中国

那么,如何帮助惯性自卑者走出自卑呢?

结合多年的心理学研究与心理咨询经验、个人的心理成长经历与哲学上的储备,我提出了“爱的三步曲”理论。惯性自卑者往往活在过去,活在过去的心理创伤中,被困在了爱的第一步:在缺爱的同时不停地向外界索取爱。吴谢宇向父亲索取爱,父亲病逝后,向外索取的路就断了;他继续向母亲索取爱,希望母亲通过快乐起来给予自己肯定,但他依然求而不得。这一步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为“情感的奴隶”,在哲学上可以称为“他人即地狱”。

爱的第二步则是在痛定思痛之后,意识到向外索取是走不通的,然后回头,向内求,慢慢建立内在的价值体系去爱自己。在这一阶段,可以尝试去接纳真实的自己,在真实的世界里活在此时此刻,认可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给自己带来的进步。

同时,回顾自己过去不被接纳的经历,可以将思维从“他们不接纳我,是因为我不好”转换成“他们不接纳我,可能是他们有问题或者他们缺乏爱的能力”。他们不接纳自己,不妨自己去接纳自己,自己去爱自己。此时,惯性自卑者从自卑走向了自爱。《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小时候曾被父亲虐待,她通过自学上了大学之后,在心理学的课堂上,她意识到自己的父亲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那一刻,她知道父亲不接纳她,不是她的问题,而是父亲有问题。

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也可以用来理解从爱的第一步到第二步的转变。第一重境界的“望尽天涯路”和第二重境界的“为伊消得人憔悴”都是向外索求,第三重境界则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众里寻他到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久久等待你的,从来都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在爱的第二步逐渐建立自我之后,我们还可以放下自我去爱他人,在爱的第三步去给予他人爱的力量。此时,我们已成长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难免会感到不同程度的自卑,但我们可以选择通过自爱,最终成长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