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祖国人”:马来西亚华人 不一样的华人(组图)

大鱼新闻 文化 5 months, 3 weeks



最近马来西亚发布了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过去一年增长2.3%,从3200万增至3400万人,非公民占大约一成。

在这当中,马来族人口以1770万人为大多数,占了总人口的57.9%,华族人口保持690万人,占人口比例22.6%。其他种族分别是土著380万人、印度族200万人和其他20万人,占人口比例分别12.2%、6.6%及0.7%。

其中,马来人和其他土著的出生率提升,华族和印度族的出生率则下降。

看到这个数据还是蛮感慨的。

马来西亚华人在鼎盛时期曾经占到40%的比例,如今降至了22.6%。并且从现在这个生育率来看,将来人口比例继续下降的可能性也很大。

马来西亚华人的比例为什么会减少呢?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和民族政策的影响。

人们经常拿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对比,确实这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如此接近,马来西亚拥有的资源更是新加坡难以企及的,但是新加坡都成为了发达国家了,马来西亚依然是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那些有能力的华人,也大多喜欢去新加坡和国外工作。

马来西亚还有过一段“马来人优先”的时期,严格控制华人进入公务员体系和考取大学的比例,这才导致华人流失严重,有办法的纷纷“润”出去。

现在的马来西亚已经走过了这“一段弯路”,但由于华人普遍没有马来人和其他土著生育意愿高,所以尽管国家人口增加了,但华人人口比例却没有变化。

这让我感到惋惜,毕竟马来西亚华人和全球华人都不一样,他们是华夏文化保留得最好的华人群体,永远的“祖国人”。

马来西亚华人尤其在汉人民俗文化上保留和发扬得最好,这在整个汉字文化圈里都是出了名的。

马来华人的主要来源,是19世纪末大量福建广东地区的下南洋移民,这些人主要是中国南方农村因为战乱天灾,为了糊口谋生,不得已而远渡重洋。说白了,他们本来也不是什么读书识字的文化人,你让他们把高深的中华文化带来不现实,但是他们在中国农村长期生活所学习到的风俗习惯却被很好保留并继承了下来。

马来华人几乎会过每一个传统的中华节日,尤其是元宵节,成为了马来华人青年男女的相亲大会。美女们在柑橘上写下联系方式,抛入湖畔或河里,男青年则用网兜争相捞起柑桔,期盼结下姻缘,颇具中华浪漫主义气息。

“抛柑”源于马来西亚福建籍华人的风俗,福建歌谣“抛好柑,嫁好尪”,意思是抛柑可以寻到好的丈夫。

还有的年轻人会“抛香蕉”、“抛苹果”、“抛榴莲”,笑死了,这被榴莲砸到可不是好玩的,浪漫的时候咱也注意下安全。



抛柑现场

今年2月,大马旅游部将华人传统美食“肉骨茶”列为国家美食遗产,尽管这受到当地土著的反对(理由是里面有猪肉),但挡不住华人们对这个传统美食的喜爱。

由于这些华夏文化民俗的保留,让马来华人对于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抗战期间,马来华人是最积极的群体,捐钱捐物捐人,谱写过一曲波澜壮阔的海外华人共赴国难的慷慨之歌。

我几年前去马来西亚,也见到了很多爱国华人,其中一位老者激动地对我说:“祖国强大了。”把我都给整激动了。

想想看,马来华人这一路走来也不容易啊,祖国强大了,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灵慰藉。

现在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期,两国签订了互免签证协议,这更令华人们感到振奋。

还有不少朋友来咨询我如果移民马来西亚,想要去那边养老,或者送孩子去读书等等。只可惜现在马来西亚政府的办事效率还是慢了一些,新的“第二家园计划”修改了好几个月都没能敲定出台,预计要到6、7月份才能开放申请。

新的计划降低了存款门槛,把100万马币存款改成了50万马币存款,只要在马来西亚的银行存入这笔钱,就可以获得长期居留身份。

马来西亚确实非常宜居,这里又保留了相当好的中华民俗文化,华人在这里生活,不管是饮食还是文化上都不会又陌生感,最主要是性价比高啊,你想去隔壁的新加坡,那得付出高出好几倍的成本。

1950年代新儒家学者唐君毅先后发表《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和《花果飘零和灵根自植》两篇文章,认为移居东南亚的海外华人社会为花果飘零的一代,如果海外华人能自信自守,必能“灵根自植”,维护中华文化于不坠。

我怀疑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的“落地生根”也是源自于这种思想。

这确实给我们打开一种新思路,全球化时代移民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生活,我们在移民生活中,依然可以保留民族文化,真正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像马来华人那样,虽然没能传播高深的中华哲学思想,但保留了生活礼仪和民俗,“我在哪里,中华便在哪里”!即便走得再远再久,也是永远的“祖国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