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美国的年轻人 可能一辈子都混得不如父母(组图)

大鱼新闻 财经 1 month, 2 weeks



美国大选,开跑。

特朗普选了80后J·D·万斯搭档,出乎很多人意料。

特朗普为什么选择万斯?

主流观点认为,他是为了拿下“铁锈地带”的选票。

不过,很多人忽略一点:特朗普这是要争取年轻人的选票。

毕竟,特朗普已经78岁,万斯今年才40岁(1984年出生)。

而更关键的是,美国大部分年轻人不得不面临一个尴尬的情况:

自己一辈子,可能永远追不上父辈的生活。

而万斯,却给年轻人一种希望。



美国女作家兼记者安妮·海伦·彼得森,长期追踪流行文化和社会议题,她发现身边的年轻人也包括中年的自己,即使不停工作,也总有一种风雨飘摇的不安全感,还慢慢感受到了“倦怠”。

安妮已经拥有不错的人生历程了。

她出生在爱达荷州刘易斯顿市,一个只有3.4万(2020年)人口的小城,放在国家版图中的感觉,让中国人来想象一下——可能有点像黑龙江佳木斯吧。

从邻州普通的惠特曼学院拿到学士学位,到俄勒冈大学的硕士学位,最后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取得传媒博士学位,仿佛国内小镇青年的二本逆袭985之路:她相信学历改变命运。

但随后的人生,在她看来是就是无止境的待办清单,令人疲惫、乏味、没有希望、付出回报不成正比,在同样没完没了的负面新闻里,也找不到什么破局的选项。终于她发现,不止一两个美国人有着她同样的感受。

她写了一篇标题为“千禧一代如何成为倦怠一代”的文章,没想到抓到了同代人的“痛点”,立马爆火,获得几百万点击量。安妮趁热打铁,基于三千多份调查问卷和不计其数的采访收集,写出了《躺不平的千禧一代》。

这本书当时马上成为美国畅销书,《时代周刊》等著名杂志都将其推荐为2020年秋季最佳图书。

在她看来,千禧一代的美国人丧失了闲暇,心中的火焰被日复一日地忙碌消耗,除了不懈努力不知道有什么别的选择,而美国的社会环境并不能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她形容这些人“债务如山高,财富似流水,他们受困于福利低微、前途渺茫的工作中,从未获得如父母、祖父母那一辈,甚至是哥哥姐姐所享有过的经济保障。”

安妮给出一个残酷的结论:几乎可以确保,他们将成为美国现代史上第一代最终比自己父母更穷的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时代背景总是影响你人生最重要的那个因素。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一个出生在人口较少、和平稳定、经济富裕年代的人,和一个少年时经历过战争与萧条的人,他们的价值观一定会有着巨大的差别。



二战后的美国,把不同时期出生的人做了世代的划分,包括1946-1964年间出生的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1965-1980年间出生的X世代(Generation X)和1981-1996年间出生的千禧一代(Millennial,也叫Y世代),1996年以后出生的新兴人类们,则依字母顺序被称为Z世代(Generation Z)。

对不同世代在收入水平、消费水平、资产掌握、价值观念等方面做对比分析,在最近十多年来一直很热,也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美联储2018年曾经进行过一项研究,发现千禧一代的净资产,比婴儿潮一代当年同龄时期要低20%。

婴儿潮一代当年同龄时期的收入,按购买力折算下来比千禧一代现在的收入要高14%。



在另一项调查中,在1998年40岁以下的美国人口拥有美国总财富的13.1%。

在2022年,该国绝大多数财富(64.6%)仍属于老一辈,婴儿潮一代拥有该国高达52.1%的财富,X世代(43-58岁)拥有该国总财富的28.9%,而千禧一代(27-42岁)仅占该国总财富的6.5%。

再仔细观察千禧一代的财富分布,会看到比父母辈更加悬殊的贫富差距——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的净资产估计为970亿美元(2022年底数值,2023年他的净资产又暴涨1126亿美元),仅凭一己之力就拥有整个千禧一代财富的1-2%。



当然你可能要问,婴儿潮一代也正是千禧一代的父辈,当财富传承时会发生什么?

Coldwell Banker的一项研究数据估计,到2030年千禧一代预计将从他们的前辈那里继承超过68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他们将得到的财富可能是他们目前拥有的财富的五倍。

但这并不能让美国年轻人更加乐观,因为通货膨胀和阶层固化,继承产生的财富分配只会让贫富差距更大。



1946-1964年间出生了著名的婴儿潮一代,他们见证了美式繁荣。

那是二战后重建和复兴的时代,战争结束,士兵回家,美国社会迎来了难得的经济腾飞,出生人数暴涨,像潮涌一样。

那时的美国真是西方世界的灯塔,国内稳定,科技进步,新兴技术的产业应用层出不穷,经济高速发展。

美国GDP从1961年到1969年连续增长104个月,史无前例。

到1969年,GDP突破了一万亿美元大关,人均GDP也从战后的1600多美元,突破了5000美元。



1960年代观看火箭升空的美国家庭

除此之外,当时的社会保障体系也相对健全,贫富差距收窄。

罗斯福新政持续发挥作用,社会保障体系为基本生活兜底。

在一系列法律支持下,工会集体谈判制度在各个行业铺开,劳资关系改善。

普通打工人的工作条件持续改善,福利变好,比如流水线的安全措施、法定加班费、医保和养老金制度等。

在当时人心里,即便年事渐高,也能安心退休,领取能够维生的养老金和社保。

从战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大压缩”,意思是贫富差距缩小,收入增长大部分被“压”进了新兴的中产阶层。

有统计数据显示,美国1950年的CEO收入大约是普通员工的20倍,相比之下,2013年的差距达到了差不多204倍。

所以,婴儿潮这代人是在这样童话般的环境里长大的,他们见证了买房搬家和汽车电视、空调电话在身边普及开来的美好景象。

可惜好景不长,当婴儿潮一代陆续成年,也就是准备孕育千禧一代的时候,美国经济的快车开始放缓,自诩为社会中坚的美国中产阶级风光不再。

丑闻和危机一个接着一个,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1968年马丁·路德·金遇刺、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加“滞胀”、1972年水门事件等等。

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直接介入越南战争,这成了当时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从1961年5月特种部队入越,到1973年春天美军撤出越南)。

当第一批婴儿潮一代刚刚成年,高中毕业后等待他们的不一定是安稳的工作,反而可能被送去地球另一端的热带雨林里面对血肉横飞的战场——总共有大约5.8万美国人直接死在那里,受伤人数超过30万。

这些画面不断冲击着婴儿潮一代,他们在全美掀起了民权和反战运动,试图改变现状,但胜利来得缓慢又有限。经济和社会持续动荡,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日益加剧。

婴儿潮一代在逐渐产生的焦虑中,整体转向了内心世界和个人主义,嬉皮士文化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

但相比于其他世代,他们好歹还被看作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一代。

很多中产阶级开始“上屋抽梯子”,宁愿把有利于阶层流动的政策框架拆掉,确保别人爬不上来,再靠自己努力保证不掉下去。

这种压力完全传递给了下一代——在千禧一代还是孩子的时候,他们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成长焦虑。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在1990-1995年间,对88个抽样家庭做了跟踪调查,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产家庭给子女规划了严密的学习日程,用尽资源丰富成长简历,希望子女既能从名校毕业,一技在手又能从容自信,他们对职场的运行规律有自己一套理解;

较低阶层的家庭,不怎么在子女身上投入太多关注,要么没想法要么没时间,也不热衷想方设法给子女的简历加分。

可结果呢?

多数中产家庭的千禧一代成年后并没有收获父母许诺的荣光,他们遇到了21世纪初的最难就业季。

底层劳动者本来靠时代红利勉强挤进中产,环境一变他们的子女往往生活得比父辈更加艰难。

在世纪之交,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当时纳斯达克指数在6天内暴跌了近10%,刚兴起没几年的互联网公司排着队破产,给了第一批成年的千禧一代当头一棒。

虽然后来美国在IT产业方面加速发展,一批独角兽在纳斯达克呼风唤雨,苹果、亚马逊、Google、Facebook成了美国科技象征,但同时还发生了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次贷危机,普通民众的信念被无情地撕扯。

成千上万的普通人不可能都去设计芯片。

美国人自己扔掉了制造业的饭碗,过去在上世纪60年代养活了大多数中产的工作岗位,现在分散到了全世界,尤其是日新月异的东亚国家。

美国当代精英们,乐见IT和金融成为“新美国梦”的土壤,却对消灭就业、贫富差距和寡头垄断的副作用无动于衷。



所以,千禧这一代所看到的科技创新,很难说是普惠的。

彼得·蒂尔认为,发明了现代装配流水线、摩天大楼、飞机和集成电路的美国人不再相信未来。美国自1973年以来,未来一直在衰落——蒂尔称其为“技术放缓”。

毕竟,这可是在1969年就把人送上月球的国家。



《2001太空漫游》电影剧照

举个例子,蒂尔长大后阅读的那些五六十年代的科幻小说,曾描述乌托邦式的太空旅行和海底城市,如今看起来就像是远古时代的文物。

现在的科幻小说更喜欢讲技术失效或故障的故事。

“1970年,排名前二十五的科幻小说选集里,会包括‘我和我的机器人朋友在月球上散了个步’这种故事。”

蒂尔说,“到了2008年,却变成了‘银河系由原教旨主义的伊斯兰联邦统治,有人正在捕猎行星,杀死它们取乐’。”

更进一步说,虚拟世界的发展,取代了物理社会的进步。

一鲸生,万物落。

计算机没有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来维系中产阶级的生活,没有在制造业和生产力上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也没能提高各阶层的生活水平。

苹果带给美国人的“主要是设计上的创新者”,在马斯克执掌管理权后,推特(X)在美国本土就只剩下不到4000名的活跃员工——人效之高令人咋舌。

地球变平了,但能在IT科技时代实现“新美国梦”的年轻人实在是极少数。

大多数人只能做个网络用户,期待在虚拟的娱乐中缓解不安和疲惫,按照安妮的说法,却更深地卷入了倦怠文化——除了生活的主动权,他们连注意力也弄丢了。

滑落的中产后代们,消耗了不菲的教育成本,没有收获预期结果,却“享受”了大幅攀升的债务水平。

来自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两位研究员的数据表明,近几代美国人的债务持有明显增加。

X世代的抵押贷款债务最高,这与他们的房屋价值水平也最高这一事实相一致;但在教育债务方面,千禧一代的债务几乎是X世代的两倍。



30岁时持有的主要家庭债务的平均价值

也就是说,为了应对更高端但更少的就业机会,为了提升职业竞争力,美国年轻人自觉在知识技能和学历方面进行提升,然后在险象环生的就业市场里,背负沉重的助学贷款数年甚至长达十多年。

布鲁金斯学会在2018年的一项报告,考察了2004年申领贷款的学生的命运,发现到2015年,48.7%的黑人借款人已经违约,而白人借款人的违约率则为21.4%。

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如果他们没有选择去上大学,人生境遇会不会更好,或者说至少能够心安理得?



美国债务余额学生贷款与债务余额总计对比图



据说,万斯的领路人是硅谷有位传奇投资人彼得·蒂尔。

正是他曾经带万斯在海湖庄园(特朗普名下的豪华私人庄园)见到了特朗普。

这一见面,就让万斯从解读和批评特朗普现象的畅销书作者,转变成了特朗普的跟随者和支持者。

彼得·蒂尔也是大神级的人物——PayPal公司创始人、马斯克的创业伙伴、Facebook首位外部投资人,出版畅销书《从0到1》。

在2012年,他和谷歌董事长施密特有过一次激烈的辩论,当时他说了一句惊人的话:

“过去四十年来美国只在两个领域产生了大规模的创新,一个是计算机,另一个是金融。”

美国社会的问题一点不少,其实也不新鲜。

近年来之怪现状,包括“乡下人的悲歌”,毒品泛滥,民粹主义的兴起,不断往中国头上甩锅,共和党激烈的保护主义政策,就都不难理解。

美国东西海岸的精英们,依然掌握着财富和话语权,把铁锈地带失落的人们远远抛在脑后。

婴儿潮一代见证了美国的成就,分享到了时代红利,也自觉不自觉地把美元债务、通货膨胀、产业空心和政治失格的种种问题,一股脑装进漂流瓶里,顺河漂到下游去了。

成本和代价并没有消解,只是被转移了,市场主导的效率至上,丛林法则,一切都在以合法的方式进行着。

当然,这样残酷的情况,不只是在美国上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