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 印尼没有中国人想要的蓝海 该卷还是卷(组图)

大鱼新闻 财经 3 days, 9 hour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进击波财经,作者:沈帅波,编辑:关珊月,题图来自:AI生成

不久前,我带着公司八个同事一同来到了印度尼西亚,共同探访这个出海热门地。本文基于一手观察,绝非道听途说,秉承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态度而创作。

一、印尼挤满了焦虑的中国人,一些刻板印象需要打破

凌晨2点25分,在信号灯由红变绿的那一刻,数十辆摩托车以极高的分贝轰鸣而过。

这是属于雅加达的夜晚。

在印尼,摩托车是最重要的出行工具,摩托车的轰鸣声就是城市的背景音。你如果到雅加达临街的酒店住几晚,一定会感谢中国对于摩托车的限制。



作者供图

我知道很多人想问我,现在印尼那边还有没有机会?中国人过去能不能赚到钱?

我只能说机会是有的,但这个钱并不好赚。最近一年,很多卷不动的中国人跑到印尼,到了那边才发现不是逃离内卷,而是换个地方继续内卷。你在印尼稍微深度体验一段时间,就可以发现,那边已经挤满了焦虑的中国人。早上在酒店吃饭,都能听到隔壁桌的中国人在讨论怎么赚钱。

印尼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国、东南亚最大的单一市场,并正处于向上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很多中国人喜欢把印尼想象成一块没分完的大蛋糕。但是,过度乐观了朋友们。

举个例子,我们有个粉丝在雅加达的PIK地区(雅加达的华人聚集区)开中餐厅,很多人出国创业会选择这个方向对吧。但事实上,雅加达中餐厅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当地中国人的总需求,而印尼当地人又吃不惯中国菜,指望做当地人的生意很难。PIK的很多中餐馆经常开开关关,很多店没开多久就关门换招牌换老板。

印尼人确实不卷,但我们的同胞卷啊。

与国内的内卷程度相比,印尼是个机会市场,这没错。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印尼在存在大量机会的同时,也存在巨大的复杂性。如果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很多刻板印象会害了你。

这篇文章要做的,就是基于实地考察和对当地企业的探访,打破刻板印象。

二、印尼的普通人比中国的中产更爱消费,超低价不是唯一的出路

先说两个结论:第一,印尼贫富差距巨大,有一撮经济实力非常不错的富人,他们非常爱消费;第二,一个月入3000人民币的印尼人,用于消费的钱很可能超过上海月入过万的人。

举个例子,7月份的时候泡泡玛特在雅加达开出了印尼首店,我们这次专门去了一趟。其实去之前我有个疑问,印尼普通人的月收入才2000元人民币左右,泡泡玛特在中国都算有门槛的品牌,在印尼有人买吗?或者说有人买得起吗?

什么是刻板印象,这就是刻板印象。我到店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价签,很多产品换算成人民币在89元、99元的样子,按照印尼人的平均收入来说价格不低。但和预想不同的是,店里的人流量甚至超过了国内的很多泡泡玛特门店,能看出来店里的顾客经济实力不错,背的包都是GUCCI、LV之类的,比较一般的也是龙骧、COACH。



作者供图

我在过往文章里经常说,中国消费市场这几年发生的变化是消费分级。这次我发现,印尼市场的原始状态就是消费分级,塔尖上有规模相当可观的富人。

与此同时印尼人的消费欲望特别旺盛,赚多少花多少,喜欢的东西贵也要买,这和国内市场是不同的逻辑。

印尼人爱消费到什么地步呢?我举个例子,我们探访了东南亚最大的TikTok分销公司,那家公司的员工收入大概在3000元人民币。放在北上广深,这个收入肯定得勒紧裤腰带省着花,但是人家赚3000能花3500,差的500块用小额贷。中国呢,一个上海白领月入1.5万,工资一到账,一万多打到房贷卡里,维持基本生存的吃吃喝喝至少得2500元,还能剩多少用于其他消费呢?

所以不管是去印尼做小生意,还是做品牌出海,都不要把印尼想成一个纯粹的低价市场。我不是创业大师,不能告诉大家在这种市场里做什么能赚钱。但听我一句劝,去印尼搞钱不要总是盯着低价和性价比,高端和品质路线也充满潜力。

三、都把印尼当电商沃土,但快递成本决定了电商的发展上限

之前我在做研究的时候看过很多印尼电商出海的文章,很多人说现在的印尼特别像过去的中国,电商行业快速发展、欣欣向荣、一片大好。某种意义上说,有点道理。印尼有超过2.7亿的人口,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外加印尼人爱花钱,这不纯纯的蓝海市场吗。

有这个想法的朋友注意了,我要浇一盆冷水。

印尼的现在可能很像几年前的中国,电商市场迅速崛起。但未来的印尼不会像今天的中国,它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点。

在中国,只要你不在新疆、西藏之类的偏远地区,随便在拼多多买个几块钱的东西都能在三四天内收到。中国人习惯了一切都在网上买,又便宜又方便,所以线下生意被挤压得喘不过气。

但在印尼,电商永远替代不了线下,线下永远年轻永远充满希望。

为什么?因为印尼是个万岛之国,物流是个大问题。

印尼地跨亚洲和大洋洲,横跨南北半球,光是主要岛屿就有新几内亚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爪哇岛五个,大大小小的岛加在一起上万个。

地域广阔、人口分散、基建不行,物流成本和配送效率和中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举个例子,中国就算网购冰箱、洗衣机、大沙发这种大件也包邮对吧?但在印尼,一个锅的快递费可以超过锅本身的价格,甚至快递费可以达到产品价格的好几倍。我们探访的一家电商企业分享了一个数据,他们的快递成本最低也要4元人民币,高起来就没边了。一个用户在他们那买个锅,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快递费花了400人民币。所以很容易理解,对印尼人来说,线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别误会,我不是说印尼电商不可做,可,非常可。但是做之前要有点心理预期,在印尼做电商,你的竞争对手不仅有其他电商商家,还有线下。怎么和线下抢生意,是印尼电商的差异性命题。

四、宗教不仅仅是文化问题,还是法律法规问题

说个热知识:印尼2亿多的人口里,超过87%是穆斯林。去印尼掘金之前,做好迎接宗教文化的洗礼吧朋友们。

印尼的宗教氛围浓厚到什么程度,我描述个画面你脑补一下。当你到雅加达出差,跑了一天回到落脚的五星级酒店,疲惫地躺在床上,打算用睡眠疗愈一下身心。这个时候,窗外的大喇叭响起了祈祷的歌声,仔细一听,整个城市都是这个声音。听不懂,但是很洗脑。



作者供图

印尼的虔诚穆斯林一天要祷告五次,定时定点,就算在上班,也要停下来祷告。这是什么概念?中国的打工人一天带薪上厕所也就五次左右,那边光带薪祷告就要五次。

很多中国企业去印尼,根本没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去了才发现怎么员工动不动就脱岗祷告去了。很多出海印尼的中国企业有这段剧情,先被印尼员工的祷告频次震撼,然后发现宗教文化不可更改,只能在公司建个祷告室。

并且,宗教问题不仅是文化问题,还是法律法规问题。中国某个工厂生产的化妆品特别好,直接卖到印尼去行不行?不做清真认证你连入场券都拿不到。虽然化妆品不是吃的东西,但清真认证也必须做。

就连雪王去了印尼都得有清真认证,我路过蜜雪冰城还特意关注了一下,玻璃门上贴着HALAL认证标志,特别标注了100% HALAL。听当地的朋友说,每个国家的清真认证还不一样,不是一个标走天下。要是同时卖到多个穆斯林国家,得搞好几个清真标。

总而言之,无论你是个人想过去开个小店,还是工厂要卖货过去,还是品牌要过去征服东南亚,宗教问题都必须提前了解。

否则,市场会教育你。

五、纯蓝海市场很少,看起来机会大的赛道埋伏了很多对手

站在2024年,一个中国人能想到的可以在印尼做的赛道,一定有很多中国人已经在做了。如果有个行业里面中国玩家特别少,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其他国家的强劲玩家垄断了这个行业,让新玩家没机会入局。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茶饮市场特别卷,倒闭的奶茶店太多,做奶茶店二手设备回收的都忙不过来了。现在印尼也是一样竞争激烈,蜜雪冰城、书亦烧仙草、甜啦啦、momoyo等品牌都过去了,非常卷,和国内只是卷的程度不同。

另外有一些行业,中国品牌一直没在当地有什么水花,不是中国品牌没过去开发,而是有其他国家的对手已经把市场挖掘得差不多了。

以汽车行业为例,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开始往印尼进军,机会确实有,但抢蛋糕不简单。

我们在雅加达的机场一落地,看到的第一个广告就是比亚迪,出机场之后机场高速的广告牌上也是比亚迪。但到雅加达市区后,目之所及七八成是日本车,最常见的就是本土和丰田,偶尔才能看到一辆新能源车。



作者供图

这两年,中国的新能源车开始撬日本车在东南亚的墙角,广汽埃安、比亚迪、哪吒等车企都跑到东南亚建厂,想要抢一块蛋糕。但抢蛋糕并不简单。

说了这么多还是想表达一个意思,东南亚的大部分行业都不是蓝海市场了,至少没有某些人想象得那么蓝,不是想象中的去了就在无人区疯狂收割。

还是文章开头说过的那句话,要打破刻板印象,不要轻信网上一些风风火火鼓吹印尼市场的声音。茶饮和汽车行业的信息很容易在网上找到资料,但另有很多行业信息相对不透明,听朋友、听亲戚、听大V的话轻易就去做了,水很深。现在还有人在网上说在雅加达做餐饮很好呢,真好假好得长个心眼。

片面的信息容易让人形成刻板印象,真信了,你就输了。

六、印尼是个缝合怪,多看几个侧面没坏处

印尼不是一个能简单描述的市场,在不同人的视角里它是不同的样子。

有人说印尼的电商市场高速发展机会多多,但不会告诉你清真认证有坑,物流特别吃成本,行业里有很多内卷的同胞;有人说印尼是一片蓝海,但不会说很多行业已经挤满了焦虑的中国人,该卷还是卷。

先来的中国人已经吃到了巨大的甜头,现在才想起来去的,是苦是甜很难说。

所有的数据和报告都不能最准确地反映海外市场,只能这么说: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先到当地看一看。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但我建议你做一个勇敢且谨慎的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