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 正遭遇“社会性死亡”!退出历史舞台(组图)
大鱼新闻 财经 新冠疫情 1 month, 3 weeks
今天,是“双十一”电商狂欢节。队长不提的话,有多少人都忘了,原来今天是“双十一”?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今年,是最冷淡的一个“双十一”。这个曾经火爆大江南北的电商节,正在遭遇社会性死亡。不只是双十一在社死,京东六一八也早就处于社死的边缘了。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关注双十一了?大大小小的电商节,怎么就突然退潮了?在队长看来,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了。它带来一个严重的副作用,商家的交易成本被越抬越高了。当流量成本不断攀升时,商家其实就没利可让了。当年,“双十一”电商节之所以一炮而红,是因为遭遇了08年的次贷危机。外贸行业一夜之间,就崩了,卖不动了。外国人没有消费能力了,不买了。那国内生产严重过剩,大量存货怎么办呢?这时,淘宝出手了,“双十一”也就此诞生。
为了清库存,商家切切实实地拿出了折扣与诚意,消费者也得到了实惠,而淘宝呢?作为平台方,极大地放大了自己的交易价值。那时候,“双十一”是一个三方共赢的结果,这才一经上线,就爆红全国。
可现在呢?商家成本越来越高,平台流量越来越少,消费者的收入也没有显著增加。在这个三角博弈中,平台想赚更多的广告费,商家也想获得更大的产品利润,而消费者依然想要拿到平时得不到的折扣。
这就陷入了一个“不可能三角”。结果是什么?是忽悠,是欺骗。商家先把价格标上去,再把价格打下来,“双十一”的价格比平时卖得还要贵。商家无利可让,平台也为了获得更多流量,必须投入更大的营销费用,可这些成本最后都被转嫁给了消费者。
当“双十一”失去折扣时,商家都在变相涨价时,那消费者参与“双十一”的热情,也就大大减弱了。从连夜抢单,到不想买,再到无所谓,不关心,不关注,无人讨论,无人提醒,双十一就逐渐地社死了。
二是,直播电商的冲击。直播电商最大的特点就是,即时消费。那怎么让用户在短短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内,就迅速下单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极致性价比,把折扣拉满。像很多大主播,每天都在联合品牌方,随时随地打折销售,每天都是“双十一”。消费者该买的,平时就买了,没必要等双十一了。
虽然直播电商也充满了剧本,但双十一也不过是另一种剧本。就算被骗,也早就被骗过了,不需要等到双十一,再被集中骗一波。
三是,商家对“双十一”的热情丧失殆尽了。为什么呢?因为不赚钱。“双十一”的本质,也是一种超级折扣促销活动,很多消费者都是冲动消费。以前,大家有比较好的收入预期时,买了就买了,退货率不高。
可现在,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太高了,退货率就上去了。只要产品有点小瑕疵,或者对比其他平台,价格有所差别,分分钟就退货了。退货率一高,商家的物流费用、流量成本,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等,就全部都亏掉了。
“双十一”看起来销量上去了,但一顿折腾下来,最后一算账,不仅没赚到钱,还亏给平台了。既然不赚钱,商家干脆就不参加了。
商家不赚钱,消费者不积极,光靠平台方,就根本推不动了。当人们越来越少的讨论,越来越少的提起,“双十一”的社死,就是必然的了。
本质上来讲,电商节就不是一个常态化的东西。它是特殊时代下的产物。如今的局面十分复杂,一边是拼多多疯狂蚕食下沉市场,另一边是山姆会员超市圈定中产,中间还有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瓜分淘宝、京东的市场份额。
人们有了充分的选择权后,也就不必苦等“双十一”了,更不需要陷入复杂的交易算法之中,去拼单,去抢优惠券了。
“双十一”退出历史舞台,也已经进入倒计时。
相关报道:中国双十一购物节热度减退 消费疲软成主因
综合外媒11日消息,随着中国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落幕,分析师和投资者正密切关注消费市场的表现,以评估中国经济复苏的状况。今年的购物节吸引力明显下降,主要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和京东都未公布具体的销售数据,反映出国内消费增长的乏力。
“双十一”购物节由阿里巴巴于2009年推出,逐渐发展为一场席卷全网的折扣狂欢,并成为观察消费者信心的晴雨表。然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由房地产危机和通缩压力导致的消费疲软,使得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许多消费者选择理性消费。
尽管北京近期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包括降息和放宽地方政府债务限制,但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措施对提振消费信心效果有限,未能有效刺激国内市场恢复到疫情前的活跃水平。中国市场研究集团的雷小山表示,国内消费者对于大宗商品的支出意愿下降,认为此次购物节不会带来显著的销售增长。
为应对国内市场的疲软,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也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布局。阿里巴巴称,全球免运费等优惠政策帮助约7万商户销售额翻倍,并吸引了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众多新客户。这一举措显示出电商平台正加速向国际市场扩展,以寻找新的增长点。
在消费趋势上,运动服饰和健康相关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许多消费者从奢侈品转向更实用的运动品牌,如Lululemon,而母婴、个护及户外用品等高端产品依然表现良好,显示出消费者对健康和体验的重视。
一些商家对高昂的广告费用和促销效果持观望态度,认为利润逐渐被压缩。来自浙江的赵高表示,支付平台广告费用后,收益几乎只能与成本持平,迫使他不再参与“双十一”促销。内蒙古食品商人杜宝年称,尽管今年参与了促销活动,但总销售额较去年减少了15%,高额的广告投入未能带来理想回报。
美联社引述一些专家认为,北京的刺激政策未能显著提升消费者信心。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创始人兼总经理雷小山(Shaun Rein)指出,由于经济疲软,消费者减少了大额支出,甚至全年折扣普遍存在,双十一的吸引力因此减弱。
法新社报道称,根据数据公司星图的统计,去年主要电商平台的销售额仅增长了2%,远低于疫情前的两位数增长率。VO2亚太咨询公司预计,今年双十一的销售额将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然而,一些消费者会为达到折扣门槛而大量购买后退货,这种现象被视为对商家利润和品牌形象的双重挑战。
尽管如此,“双十一”依然是中国电商行业的重要时刻,未来是否能恢复到曾经的盛况,有待政策和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一是,流量成本越来越高了。它带来一个严重的副作用,商家的交易成本被越抬越高了。当流量成本不断攀升时,商家其实就没利可让了。当年,“双十一”电商节之所以一炮而红,是因为遭遇了08年的次贷危机。外贸行业一夜之间,就崩了,卖不动了。外国人没有消费能力了,不买了。那国内生产严重过剩,大量存货怎么办呢?这时,淘宝出手了,“双十一”也就此诞生。
为了清库存,商家切切实实地拿出了折扣与诚意,消费者也得到了实惠,而淘宝呢?作为平台方,极大地放大了自己的交易价值。那时候,“双十一”是一个三方共赢的结果,这才一经上线,就爆红全国。
可现在呢?商家成本越来越高,平台流量越来越少,消费者的收入也没有显著增加。在这个三角博弈中,平台想赚更多的广告费,商家也想获得更大的产品利润,而消费者依然想要拿到平时得不到的折扣。
这就陷入了一个“不可能三角”。结果是什么?是忽悠,是欺骗。商家先把价格标上去,再把价格打下来,“双十一”的价格比平时卖得还要贵。商家无利可让,平台也为了获得更多流量,必须投入更大的营销费用,可这些成本最后都被转嫁给了消费者。
当“双十一”失去折扣时,商家都在变相涨价时,那消费者参与“双十一”的热情,也就大大减弱了。从连夜抢单,到不想买,再到无所谓,不关心,不关注,无人讨论,无人提醒,双十一就逐渐地社死了。
二是,直播电商的冲击。直播电商最大的特点就是,即时消费。那怎么让用户在短短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内,就迅速下单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极致性价比,把折扣拉满。像很多大主播,每天都在联合品牌方,随时随地打折销售,每天都是“双十一”。消费者该买的,平时就买了,没必要等双十一了。
虽然直播电商也充满了剧本,但双十一也不过是另一种剧本。就算被骗,也早就被骗过了,不需要等到双十一,再被集中骗一波。
三是,商家对“双十一”的热情丧失殆尽了。为什么呢?因为不赚钱。“双十一”的本质,也是一种超级折扣促销活动,很多消费者都是冲动消费。以前,大家有比较好的收入预期时,买了就买了,退货率不高。
可现在,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太高了,退货率就上去了。只要产品有点小瑕疵,或者对比其他平台,价格有所差别,分分钟就退货了。退货率一高,商家的物流费用、流量成本,人工成本,租金成本等,就全部都亏掉了。
“双十一”看起来销量上去了,但一顿折腾下来,最后一算账,不仅没赚到钱,还亏给平台了。既然不赚钱,商家干脆就不参加了。
商家不赚钱,消费者不积极,光靠平台方,就根本推不动了。当人们越来越少的讨论,越来越少的提起,“双十一”的社死,就是必然的了。
本质上来讲,电商节就不是一个常态化的东西。它是特殊时代下的产物。如今的局面十分复杂,一边是拼多多疯狂蚕食下沉市场,另一边是山姆会员超市圈定中产,中间还有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瓜分淘宝、京东的市场份额。
人们有了充分的选择权后,也就不必苦等“双十一”了,更不需要陷入复杂的交易算法之中,去拼单,去抢优惠券了。
“双十一”退出历史舞台,也已经进入倒计时。
相关报道:中国双十一购物节热度减退 消费疲软成主因
综合外媒11日消息,随着中国一年一度的“双十一”购物节落幕,分析师和投资者正密切关注消费市场的表现,以评估中国经济复苏的状况。今年的购物节吸引力明显下降,主要电商平台如阿里巴巴和京东都未公布具体的销售数据,反映出国内消费增长的乏力。
“双十一”购物节由阿里巴巴于2009年推出,逐渐发展为一场席卷全网的折扣狂欢,并成为观察消费者信心的晴雨表。然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由房地产危机和通缩压力导致的消费疲软,使得消费者购买意愿降低,许多消费者选择理性消费。
尽管北京近期推出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包括降息和放宽地方政府债务限制,但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措施对提振消费信心效果有限,未能有效刺激国内市场恢复到疫情前的活跃水平。中国市场研究集团的雷小山表示,国内消费者对于大宗商品的支出意愿下降,认为此次购物节不会带来显著的销售增长。
为应对国内市场的疲软,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也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布局。阿里巴巴称,全球免运费等优惠政策帮助约7万商户销售额翻倍,并吸引了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众多新客户。这一举措显示出电商平台正加速向国际市场扩展,以寻找新的增长点。
在消费趋势上,运动服饰和健康相关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许多消费者从奢侈品转向更实用的运动品牌,如Lululemon,而母婴、个护及户外用品等高端产品依然表现良好,显示出消费者对健康和体验的重视。
一些商家对高昂的广告费用和促销效果持观望态度,认为利润逐渐被压缩。来自浙江的赵高表示,支付平台广告费用后,收益几乎只能与成本持平,迫使他不再参与“双十一”促销。内蒙古食品商人杜宝年称,尽管今年参与了促销活动,但总销售额较去年减少了15%,高额的广告投入未能带来理想回报。
美联社引述一些专家认为,北京的刺激政策未能显著提升消费者信心。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创始人兼总经理雷小山(Shaun Rein)指出,由于经济疲软,消费者减少了大额支出,甚至全年折扣普遍存在,双十一的吸引力因此减弱。
法新社报道称,根据数据公司星图的统计,去年主要电商平台的销售额仅增长了2%,远低于疫情前的两位数增长率。VO2亚太咨询公司预计,今年双十一的销售额将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然而,一些消费者会为达到折扣门槛而大量购买后退货,这种现象被视为对商家利润和品牌形象的双重挑战。
尽管如此,“双十一”依然是中国电商行业的重要时刻,未来是否能恢复到曾经的盛况,有待政策和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Advertisement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