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留学生占领欧美高校 中国学生“卷”不过?(组图)

6Park 生活 1 week, 4 days

根据最新数据,印度已经成为美国国际生的最大生源地。近年来,各国印度留学生的人数都在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学生人数略有下降。是“卷”不过了?还是另有原因?对留学生来说,这又带来了哪些新动态?

前段时间,“印度超越中国大陆成为美国国际生第一大生源地”的消息登上了热搜,许多印度媒体也争相报道此事。

数据来源于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IE)发布的《2024年度美国国际教育门户开放报告》(Open Doors 2024 Report)。



印度留学生快速增长的势头,前两年就已有端倪。不止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加拿大甚至还被人戏称为“小孟买”。

一方面,颇有印度人要“卷”翻全球高校的势头;另一方面,也有一种海外高校和中国学生渐行渐远之感。难道真是中国学生“卷”不过了吗?

深扒印度学生的留学百态,外滩君看到了一些共性问题。



东亚做题家,“卷不过”印度人?

“整个图书馆只剩中国人和印度人,这是一场背负着国家荣誉的内卷大赛!”

“我不会认输的!”



图源:抖音@王小狗独立日

拍摄于英国利兹大学图书馆的这条VLOG,虽说有些玩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印度留学生的“卷王”气质。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的印度同学,我醒着的时候他醒着,我睡着的时候他依旧在学习,甚至在浴室里学习”

“我上次跨年卷到早上7点,输给了印度人,走的时候他还给我来句Happy New Year。”

以至于有人感慨,以前最卷的是中国留学生,现在可能要让位给印度留学生了。



不过,同样是“卷”,印度学生强大的动机和决心是从哪儿来的?

最直观的一个原因应该是留学目的了。简单地说,相比中国学生,印度学生在留学这件事上更加追求“短平快”,目的简单直接——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

《经济学人》的一篇文章也指出,中印两国留学生的显著差异,一个是毕业后在当地就业的意愿,另一个是经济能力。

对相当多的中国留学生而言,提升学历也好,留在当地就业也罢,总体上大家还是对高质量教育本身有渴求的。在经济负担得起的情况下,大家也乐于去申请名校。

但印度留学生群体,目标则单纯和强烈得多,通过留学改变命运,毕业后就业并定居当地。这和印度当地的就业环境离不开关系——名校难考,工作机会少,薪水低。



对于印度学生来说,世界上最难考的学校可能不是麻省理工,而是印度理工。单看数字,这个说法还真有一些道理。

以2023年本科新生的申请数据为例,麻省理工美国本土学生的录取率为5.6%,国际学生录取率为2.0%。但是,印度理工对印度学生的录取率仅有1%。换句话说,最能“卷”的印度学生还是留在了印度国内。

工作方面的情况更是难以言说。有在加拿大长大的印度裔回到故土,看到有队伍足足排了四个街区,仅仅为了申请一个邮差职位。甚至受过教育的人,也在争取一些能够维持生计的普通工作。

相比之下,留学是个大好机会。“所以如果人们有钱,他们肯定会送孩子去国外,不管是去哪里。”

尽管这些年印度的中产家庭有所增长,但留学仍旧是一大笔费用,甚至有家庭需要砸锅卖铁供孩子留学。也正是两个原因叠加,使得印度留学生更青睐学费更便宜的学校,或是研究生这样的短期课程,可以少花钱,早毕业,早求职。

这一点,从《2024年度美国国际教育门户开放报告》上也能看到印度庞大学生数量带来的一些影响:

本科生人数呈现出略有下降的态势,相比去年减少了4,727人,降幅为1.4%。

研究生人数则持续上扬,现已突破50万人,同比增长率为8%。

此外,OPT项目的增长态势极为显著,总计有 242,782 人,同比增长22%。



在一些地区,研究生也比本科生更有机会为配偶或者子女申请额外的签证。曾有在澳大利亚的留学生告诉外滩君,班上有印度同学通过和丈夫交替申请学生签证和亲属签证,以长期留在当地。属实是充分利用政策了。



当印度学生超过中国学生,

美国等留学目的地会怎样反应?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印度超越中国大陆成为美国第一生源地,除了印度学生的求学需求,也有美国这边的政策助力。

2020年,特朗普签署第10043号总统行政令,以国家安全为名,禁止特定学生和学者获得签证,就此打开了限制中国留学生的口子。



图源:美国驻华大使馆

在此之后,各种落地进小黑屋调查,不能续签签证导致只能放弃学业,STEM本科专业申请难度越来越高等消息,也时常见诸报端。中国赴美留学生明显下降,也正是从2020年开始的。

但另一方面,大学需要国际生的学费来补充资金,美国本土也有多元的人才需求,那么,增加其他地区的国际生就成了必然的行动。

《2024年度门户开放报告》中提到,有8个国家输送的国际生数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包括孟加拉国、哥伦比亚、加纳、印度、意大利、尼泊尔、巴基斯坦和西班牙。

不过,相比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这些国家,印度学生可以说是占了人多的优势,拿下了最多的席位。



当下中美科技竞争、人才竞争进入白热化,是促成美国限制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尤其是STEM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当印度学生数量继续攀升,会带来什么?

《南华早报》也曾发文探讨过这个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美国和印度的合作正在增多,加上美国也一直对国际生有旺盛的、多元的需求,增加印度赴美留学学生数量,加强美印两国的教育交流、招生、学术合作,都是很有可能的。

近年来,美国对印度留学生的待遇也更优惠。2021 年的数据显示,超过 1/3 的印度留学生签证持有者拥有 OPT 的机会,而中国留学生的这一比例仅为 18%。

✦✦

也有观点认为,印度人更适合管理岗位,而中国人更适合解决实际问题。赴美留学的难度,可能会因为产业岗位的需求发生变化。特别是如今,印度人正在接手全球的政商科三届。但这种观点也有刻板印象和种族歧视的嫌疑。



不过,在凤凰卫视的采访中,倒是有学生和学者提出了一些不一样的看法。

其一,“印度人接手政商科三届”的情况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和重视教育的观念分不开。这些年,当印度家长重视教育,手里又变得富裕了些,能够送孩子出国,那么这些留学生站上国际舞台是迟早的,只不过大家还不习惯看到这么多印度人“亮相”。而不是仅仅因为这些印度学生更会“卷”。

还有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就读的印度裔学生指出,大家现在所能看到的成功印度精英只是很小的样本。就拿前英国首相苏纳克来说,他们的祖辈先是到的非洲,当移民统治结束后,再去的英国。本身就带着更多资源移民英国,也奠定了他今天的成功地位。



其二,是出海的印度精英们大量集中在理工科,属于高技能移民,特别是前往美国的印度精英。他们本身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知道怎么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也懂美国教育里看重的品质、特质,能够更好地帮助后代在美国社会取得成功。

当然,回到“印度学生持续攀升”的问题上,当印度学生不仅选择的专业多集中在计算机科学、工程等领域这些高科技产业核心需求,而且度学生往往以留美工作为目标,愿意长期留在美国,成为美国科技产业提供稳定的人才储备,那么“双向奔赴”也有很大可能。



印度学生面对的危机

也是留学生共有的

但是,一路看涨的留学人数的反面,是印度学生正在面临的许多困境与危机。其中不少也同样是其他留学生共有的。

1

签证政策变得不友好

尽管美国目前还没有明确针对印度留学生的收紧政策,但是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都已经有所行动。

加拿大自今年11月8日起,终止针对14个国家(包括印度)的国际学生快速签证计划。并且在今年已经削减了35%学习签证批准量的情况下,明年要再削减10%。

英国从今年1月起,国际生完成学位前不允许从学生签证转换到工作签证,且除博士和研究型硕士以外的留学生不允许携带家属前往英国。

澳大利亚从今年7月起,施行国际学生每周 24 小时工作上限的新规定。并且部分大学对来自印度一些邦的学生实施限制,如禁止或限制来自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等地区的申请,以阻止动机不纯的 “非真学生” 获得入学许可。



盘点背后原因,是这些国家要控制移民的数量和质量。此前,太多印度学生通过留学,实现一家人移民,但显然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希望能吸引更多高质量移民。而这里面有时还涉及一些非法事件。

澳洲政府发现,有大量印度学生利用签证漏洞,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入境后放弃大学课程,转去更便宜的私立学院就读,然后打工赚钱并寻找移民机会,这可能导致澳大利亚移民系统的完整性受到威胁。



2021年,加拿大当局发现部分印度留学生持造假的录取通知书入境,存在学签欺诈等问题,违反了移民法规。

2017年至2019年间,这些被蒙在鼓里的留学生陆续入学。事发时,有的还在深造,有的已经开始工作,差一步就拿到绿卡了,可最终还是遭到驱逐。

02

留学成本进一步增加

《经济学人》最近刊载了一篇文章,提到尽管硕士学位在美国和英国日益普及,但许多课程回报率低下,高昂的学费和时间投入往往难以带来预期的经济收益。硕士学位是否值得,正成为一个越来越尖锐的问题。

各国本科学费不断上涨的事,外滩君此前也多次报道。硕士学位成本上涨,这里也是一个教育性价比问题的缩影。

在美国,自2000年以来,攻读硕士的成本已实际增长三倍,如今一个硕士毕业生平均需要承担约5万美元的学生债务。

在英国,本科学费多年来增长缓慢,但不受限制的硕士课程不一样,年均费用在2021年达到9500英镑,较2011年增长了60%。

还有一个悖论,像英国政府于2016年推出了针对硕士生的贷款计划,本意是想减轻学生的短期经济压力,却可能无意间推高了学费。

美国也类似,自2006年以来,联邦政府允许研究生无限制借贷,这进一步刺激了高校提高收费标准。



留学生能不能贷款还两说,但学费提高的成本却是真实要担着的。

与此同时,专业成为学位回报率的关键因素。

在计算机科学、工程等技术领域,硕士学位通常能显著提高毕业生收入。历史、英语和政治等人文学科中,情况却截然相反。比如,英国攻读英语硕士的男性毕业生,其收入比仅有学士学位者低近30%。

而当学生们蜂拥向热门的专业,申请难度、学费和生活成本,也是同样增长的。



留学需做好“风控”

最后,回到中国留学生身上,印度留学生人数超越中国大陆学生,是竞争吗?

在大学录取的小场域里,确实是的,毕竟一份offer给不了两个国际生。

但是,这样的竞争背后,也有大环境的影响,比如国家关系、政策限制等。这些因素,作为家庭来说,影响不了。

那么对于孩子的留学,还能做些什么?

做好风险控制,就是必要的课题。

外滩君曾在《中国学生学文,印度学生学理…美国放风“既要又要”,留学生夹缝求生》中提到,要做好长期规划和全局调控。现在也是如此。



比如选择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当然不错,但是也不能“只看远方、不论现在”。

一些现实的、迫切的问题也需要考虑,比如专业申请难度太大,是不是要调整申请的策略;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是不是一定要随大流地选择所谓的STEM高薪职业,从而一步步陷入“学这个专业好就业”和“我擅长的专业不好找工作”的怪圈。

比如职场就业,当OPT到期或是H-1B没有抽中,孩子还可以去哪里发展?美国固然是当下综合条件里最好的,也是最多人想留下的地方,但是资源也不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国际教育形式瞬息万变,我们自然也需要一些relocate的勇气。

还有一点,或许经常被忘记,那就是要相信孩子。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相信我们的孩子已经足够好,相信他们有能力去开拓一个更好的未来。

保持谨慎,也保持乐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