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工资全面上涨?国家定调 意味深长(组图)

大鱼新闻 财经 3 days, 3 hours

有没有发现,最近涨薪的新闻多起来了?

互联网大厂率先行动。京东发布年终奖计划,增设“目标年终奖”,京东零售集团和职能体系从16薪升级为20薪,京东采销的年终奖更是达到了平均23薪。

体制内也传来暖意。过去几年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通稿都必然提到“过紧日子”的说法,今年却极为罕见地消失了。要知道,2023年可是足足提了6次:

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要厉行节约树牢过紧日子理念,健全过紧日子制度,严格过紧日子执行,强化过紧日子监督

取而代之的是,会议多项部署都指向了“花钱”——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

更早之前,一份“顶格”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

为什么全国财政会议不提“过紧日子”了?

为什么中央要高规格发文,提出加强对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的指导,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这是否意味着,2025年工资要全面上涨了?

1提高居民收入,势在必行。

关于2025年的种种迹象表明,国家的想法已经很明确了,一定要要想方设法,提高居民收入。

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启动内需。

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25年定调掌舵,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内部挑战,就是需求不足。

会议部署的2025年九大重点工作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全方位扩大内需”,重视程度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高。

如何全方位扩大内需呢?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各个阶层居民的收入,让大家有钱花。

比如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都是在这个会上定下来的。

要知道,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并没有减速的迹象,不少专家智囊已经开始吹风了。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表示,建议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明也表示,2025年经济增速预计仍会定在5.0%左右。

实现这个目标,保持居民收入增长既是手段,也是结果。

正因如此,就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出炉前后,各省就动作频频,目标直指涨工资!

国家人社部的数据显示,湖南、吉林、云南等地均上调了最低基本工资标准,涨幅都很明显。比如,湖南省最低一档从1550元,上调到1700元,涨幅也达到了9.7%。吉林省最高一档从1880元,上调到2120元,涨幅高达12.8%。

更显著的动作是,不少省份和城市的企业工资指导线也被进一步提高。

什么是“企业工资指导线”?简单来说,就是政府给企业下达的“涨工资”建议,虽然不是最后决策,但也具有很强的风向标意义。

多个省份和城市发布的最新企业工资指导线,都有明显提高。

哪些省份涨得最多?

最有信心的是天津、河南,建议企业工资平均涨6.5%,是目前给出基准线最高的省份。



湖南、四川、山西三省标准也比较高,给出的基准线均为6%,下线均为3%,上线均为9%,即建议企业今年工资平均涨6%,最少涨3%,最高涨9%。

这里头,政府还根据各个行业的景气程度,给出了细分的建议。

比如,天津建议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基准线仅为2%,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基准线则高达10%。

如果相关行业的优秀企业,能够参考政府指导来落地执行,工资上涨效应将非常明显。

2为什么在提振经济、促进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的目标下,提升居民收入变得尤为重要?

答案是,如果居民的钱包没有“鼓起来”,拉动消费、刺激内需就是一句空话,转换经济增长模式也很难实现。

要知道,中国正在从“投资驱动”时代,走向消费驱动的时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还得居民越来越有钱,才能真正拉动消费。刺激内需,是被寄予厚望的关键一招。

去年,中国的消费形势一言难尽,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长速度来看,跌宕起伏。

全年增速最低的月份是6月,已经下滑到2.0%。在9月刺激政策出来之后,一度回暖到4.8%,但11月又回落到3.0%。



可见,刺激消费还是任重道远。

楼市表现也依然萎靡,筑底之路相当不易,呈现缓慢爬坡的迹象。

1-11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8.6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4.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6.0%。新建商品房销售额8.51万亿元,下降19.2%,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0.0%。



刺激政策要发挥作用,一方面需要呵护预期、提振信心,同时也要千方百计,让居民有钱消费。

这就需要多管齐下,针对不同的群体,想方设法去全方位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比如,除了给出企业工资指导的建议以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还明确提出,要引导企业逐步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

同时,国家已经明确,就业工作要作为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核重要内容,让领导干部们都来关心就业、支持就业,把就业当成民生头等大事。

实际上,在中国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是一个长期以来的既定方针。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依然更多是向企业、政府倾斜,分给居民的部分还不够多。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虽然已经突破4亿,但在14亿人的总盘子里,占比不算大,还有很大的潜力。

有专家就指出,如果中国中产阶层的数量,能够增加到七八亿人,消费就会出现一个非常大的爆发潜力。

可见,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包括“涨工资”,不仅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钱袋子,同时也是国之大计,关系到经济社会的长期繁荣。

正因如此,国家将久久为功,一定要千方百计做出成效。

3不过,从短期来看,想要全面涨工资,仍然存在不少现实的困难,并不能一蹴而就。

首先,不少企业日子并不好过,整体来看利润正在收窄。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但营业收入同比仅增长2.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更只有0.5%。

这也就意味着,有能力给员工涨工资的企业,占比不会很高。

比如,京东为什么有底气涨工资、涨年终奖?京东财报显示,其2024 年第三季度营收26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5.1%;该季度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 117 亿元,同比增长 47.8%。

净利润的大幅增长,才是涨工资的底气,这一点很多企业并不具备。

其次,各省虽然陆续出台了指导意见,建议企业“涨工资”,但实操层面还是存在“落地难”。

毕竟,中国很多地方的工资集体协商还不完善,甚至你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政府的企业工资指导线只是建议,并不构成对企业的硬性约束。毕竟,在市场经济里,政府是不能强制要求企业涨工资的。

第三,从实际情况来看,对比前两年,不少省份给出的“涨工资”指标,实际上也更谨慎了。



比如,宁夏基准线就从6.5%下调到6%,河南基准线也从7.5%下调到6.5%。

山西的工资指导线基准线,也从7%下调到6%,上线从12%下调到9%;

这背后,其实都有经济承压的背景。

综合来看,要想大规模提高居民收入,依然任重道远,“涨工资”的盼头,对优质企业更有希望实现。

4不过,除了涨工资之外,国家也有更多的“大招”,快速提升居民收入。

其中,“最快到账”的是——国家补贴、消费券。

目前,多地正在开启新一轮消费券发放,密集地让居民“领钱”。

最猛的上海,在国庆前就投入5亿元发消费券,涵盖餐饮、住宿、电影、体育四大类,真金白银地“撒币”。

从10月起,河南财政投入资金2亿,在全省范围内发放金秋消费券,只要人在河南就能领,包括外省市来豫人员均可参加。

更让人期待的是“钱生钱”的大招——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最主要的是提振股市、楼市。

从9月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全力提振经济与股市,也有希望实现股市启动、楼市筑底,开始在波折中的复苏之路。

这条路虽然不易,但国家一定会坚持做。

此外,中国近几年还在不断调整优惠政策,直接给民众减税让利。比如,通过增加各种专项抵扣来减轻个人所得税。

近日,还有网友建议,最立竿见影的办法,能不能提高个税起征点?

要知道,自从2018年我国将个税起征点上调到每月5000月之后,已经过去整整6年时间,没有再做调整。但各种物价和生活开支已经大幅增长,比如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就增长了9.2%。

如何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在2025年开始之际,这个从上到下都关注的问题,依然最为牵动人心。

所有人都期待,在这个方面,国家能够有更多大手笔的动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