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泡沫要碎了?当下经济真相藏不住了!(组图)

大鱼新闻 财经 10 hours, 32 minutes

曾几何时,预制菜被视为餐饮行业的未来。如今的现实却是,预制菜在消费者中并不受欢迎,甚至常常成为了餐饮行业的“雷区”。

很多人都说,预制菜背后的经济泡沫,很快就要破了。这是真的吗?预制菜还有翻身的机会吗?



预制菜的兴起与发展预制菜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食品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美国。随着冷冻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享受速冻食品的便利,省去了繁琐的烹饪过程。

在中国,预制菜的概念在新冠疫情期间得到了迅速普及,许多人在居家隔离期间开始尝试这种新兴的饮食方式。根据天眼查的数据,从2017年到2021年,中国预制菜企业的注册数量持续攀升,2021年更是超过6万家,显示出市场的活跃。



行业内对预制菜的定义主要分为三类:即热型、即烹型和三级净菜。即热型如自热米饭和方便面,只需加热即可食用;即烹型则需要简单的烹饪;三级净菜则是将食材清洗切配好,附带调料包的形式。这些多样化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质量保障的黄金时代在预制菜的早期阶段,许多大品牌如老娘舅、西贝等都致力于确保产品的质量。以老娘舅为例,其招股书中提到,委托加工的预制菜品技术稳定,品控严格,销量也因此大幅提升。2021年,其鱼香肉丝的销量接近840万份,显示了预制菜在市场中的巨大潜力。

日本的日冷集团则是另一个成功的典范,该公司通过先进的冷冻技术,推出的炒饭产品在市场上维持了21年的热销。这表明,在预制菜的早期阶段,行业内的质量控制和技术研发都是相对成熟的,消费者对其信任度也相对较高。



然而,随着市场的快速扩大,预制菜行业逐渐显露出其隐忧。2020年,许多小型工厂蜂拥进入这一市场,行业集中度急剧下降,市场混乱不堪。为了生存,企业们纷纷陷入价格战,品质保障的红线被不断突破。食品安全问题开始频繁曝光,消费者的信任度也随之下降。

某饺子品牌的“蚯蚓事件”便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品牌在采用预制食材的同时,保留了表演式的现包环节,结果却因食品安全问题遭受重创。这一事件不仅对品牌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更是对整个预制菜行业的信任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一些小型外卖店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了劣质的预制菜供应商,导致食材在运输过程中变质,消费者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发声,餐厅的声誉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在中国,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呈现出“两极分化”。一方面,许多人在家中使用预制菜并无问题,甚至乐于尝试;但另一方面,当他们在餐厅就餐时,却对使用预制菜的行为十分抵触。许多消费者对“预制菜代替现炒菜”的现象感到愤怒,认为这是对其知情权的侵害。

在国外,预制菜的接受度较高,消费者普遍理解快餐店使用预制菜的现实。然而,在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新鲜、现做的菜品。

中餐文化强调的是“新鲜度”,许多人认为预制菜在这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预制菜的口感和新鲜度无法与现场制作的菜品相媲美,这也是他们对预制菜产生抵触心理的根源。



餐饮行业的选择尽管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复杂,但许多餐饮行业仍然青睐使用预制菜,这主要是因为预制菜能显著降低原材料和人工成本。

餐饮行业普遍面临人工成本上升的问题,使用预制菜可以减少对厨师的依赖,从而提高出菜效率,特别是在高峰时段,有效缓解餐厅的运营压力。此外,许多知名品牌通过严格的生产流程和检测,确保预制菜的卫生安全,从而降低食品安全隐患。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在家中享受美味而又方便的菜品,这为预制菜的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尽管面临消费者的质疑,餐饮行业仍然选择预制菜,以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尽管预制菜在中国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发展前景依然广阔。行业内应加强对预制菜的质量监管,提高透明度,让消费者在知情的基础上做出选择。餐饮企业可以通过明确标识使用预制菜的情况,来增强消费者的信任感。

同时,餐饮业也应重视消费者的反馈,逐步调整菜品的制作方式,努力在保证效率的同时,提升菜品的口感和新鲜度。此外,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善预制菜的生产和运输环节,确保食品的安全和质量。



结语预制菜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与餐饮行业的使用情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消费者并非完全拒绝预制菜,而是在乎的是对品质和新鲜度的追求。在未来的发展中,餐饮行业需要倾听消费者的声音,努力找到平衡点,才能让预制菜在市场中真正占据一席之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