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出生人口止跌回升,中国人这是又爱生了吗?(图)
6Park 生活 4 hours, 4 minutes
出人意料的是,我国的出生人数止跌回升了。
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人口经济数据。2024年,中国出生人数为954万人,同比2023年的902万人,增加52万人。
这一表现,扭转了2017年以来出生人数持续下滑的趋势。
有人说,赶上龙年,人们想多生几个“龙宝宝”。那么,出生人口增长,是真源于生肖,还是另有缘由?
01
过往龙年,并无明显生育潮
回顾近十年中国出生人口数据,2015年底,“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中国生育规模曾在2016年创下峰值。
彼时,1883万新生儿全年降生,大幅拉升往年人数。这些孩子如今已超8岁,曾在前两年短暂造成过各地小学学位紧张的局面。
而后的出生表现则不太乐观。从2017年到2023年,出生人口不断下跌,社会老龄化加剧。2023年全年902万的出生人数,相比于七年前的1883万,已经腰斩。
2024年954万的出生人口,高出联合国在《世界人口展望2024》中给出的预估值882万人,也高于智库“育娲人口研究”对2024年出生938万的乐观预估。
不少评论将增长归结为恰逢龙年、寓意很好——即,假定人们为了要“龙宝宝”,会抢着考虑生育。
听起来很有道理,而往年的媒体关注也是如此。比如,2012年新华网的一篇报道认为,2012年或将迎来龙年婴儿潮,打破“千禧宝宝”“奥运宝宝”创造的出生纪录。
不过,回顾最终的生育数据,龙年效应并不明显。2012年龙年降生了1635万人,相比于前后的兔年与蛇年,无明显人数优势。
同1999年兔年诞生1909万人相比,2000年龙年诞生1771万人,甚至有明显跌幅。这种波动,更可能源于育龄人口规模的变化,这时期对应的育龄人口多在1973-1978年出生,而这几年出生人口有明显跌幅。
2000年龙年和2012年龙年,计划生育政策仍在执行,大多数新生儿都是一孩。即便有家庭想赶上龙年生育二胎、三胎,也会受到政策限制。
但至少可以证明,从一孩家庭的数据来看,生肖并未对人们的生育年份产生明显影响。
因此,即便说生肖因素存在,那么,这也是一个相当次要的因素。
02
中国人的“春节怀孕,
冬季生育”模式
相比于“龙宝宝”的寓意,更影响中国人生育模式的其实是时间与节气。
首先需要理解,除非意外,人们生孩子是有规划性的——要做好心理准备,更要有钱的准备。
而这样的计划性,蕴含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里。外出务工、返乡、迁徙......什么时候生下来,才会什么时候调整生活模式,比如开始储蓄、换到老家工作,或者把父母接到大城市同住。
在这一方面,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王丹寅等学者提供了一项重要工作。
他们发现,中国人的生育节奏与欧洲与北美明显不同。
欧洲国家的生育高峰出现在一年之初,也就是初春季节,之后逐月递减,该模式可以被称为 “欧洲模式”(European Pattern)。
而“美国模式”(American Pattern)的生育低谷出现在春季(通常为四月),之后逐月递增出生人数,初秋后达到峰值,然后再减少。
这样的节奏,跟当地的节日、公共假期,或者气候有关。比如气候温暖了、有假期了,人们就更有闲心考虑要不要个小孩了。
而在中国,生育节奏跟春节有紧密的关联。即,国人最常见的出生节奏,是春节前后受孕、年末生产。表现在数据上,就是10-12月出生的人,一直是中国出生月份中占比最大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中国家庭,夫妻的协作模式是候鸟型的,也称之为通勤婚姻。
比如,其中一位常年在异地工作/出差(比如,在役军人、工程人员),难以见面。
而春节,是人类迁移规模最大的定期活动。假期长、意义重,也最有机会团圆。成婚后,一旦有明确的生育规划,最合适相聚的机会便是春节假期。
哪怕夫妻之间没有异地生活,春节本身就是“规划性”的节日。一年之初,新一年要做什么?如果新人一直没有生育,长辈就会催促。久而久之,形成社会气候。春节受孕,也变成了理所应当的时段。
否则,一旦错过春节,大家投身到各自的工作里,闲心与精力就会少一些。
问题就来了。如果想要在2023年生育,那么最适合生育的时机理应是2023年的春节。但那时候,我们仍处于新冠疫情传播的状态下,药物需求很高。
对于需要慎重养胎的育龄妇女,人们主观上还完全没有做好准备。“备孕需要做些什么准备”这个搜索词,曾在2023年春节前的几个月内,创下近年的历史搜索新低。
客观上,也不好受孕。根据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者发表的一份研究,相比于2022年6月,2023年3月的中国男性精子质量整体下降。这意味着,当时的新冠感染会在中短期内降低男性生殖能力。
因此,稍作休息,2024年成为了理想的时间。春节受孕、冬季生育,中国人的生育节奏又这样延续下来。
03
生育大省,也多是在外务工大省
要验证这样的生育节奏假设,还要看是哪些地方的人在生孩子。
山东曾是支持“二孩政策”的生育大省,如今已让位广东多年。2023年,广东有103万的出生人口,是全国唯一破百万的省份。
即,当年合计902万新生人口中,广东诞生的新生儿占了九分之一。由于普遍的老龄化,绝大多数省市的自然增长率都为负数,广东作为仅有的经济大省保持了人口正增长。
这样的生育贡献省,其经济与文化风格,会深刻影响中国总体的出生人口规模。而部分生育率很高的地区,比如西藏、青海、宁夏,由于总人口规模不大,因此对出生数的贡献有限。
纵观广东,以及紧随其后的河南、山东、四川、广西、贵州等,其共同特点在于人口流动大,在外务工多。
比如,云贵川人,在江浙沪务工很多。两广地区,内部流动频繁,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来打工。河南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务工人群遍布全国。
因此,他们看重春节,也受春节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农村乡镇地区的夫妻,通常会遵循春节的节奏来安排生育。
王丹寅等学者的研究有所验证:他们发现,中国人的生育模式里,农村“年初怀、年末生”的季节性特征比城市突出。
因此,结合这些大省的经济与人口特点,进一步确定:2023年春节不是理想的受孕时机。这些积攒的需求,会顺延到2024年的春节。
04
真金白银促生育,才有长期效果
如果2024年的生育潮,主要归结为2023年被挤压的生育需求。那么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上升,只会是暂时的。
而为了维持长期的生育意愿,越来越多的专家观点与文献证据表明,需要明确的生育刺激政策。
隔壁韩国就是这么做的。2024年,韩国新生儿人数为24.23万人,同比2023年增长1.23万人,难得扭转连跌趋势。
为了促进生育,韩国政策拿出了真金白银级的诚意。
根据韩国保健福祉部政策介绍:补贴形式分为幼儿园补贴、家庭照护补贴与父母收入补贴。如果选择收入补贴,那么家中抚育1岁以下婴儿时,可每月获得100万韩元补贴(约合人民币5000元),抚育至1-2岁时,每月可获得5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500元)。
3-5岁选择进幼儿园,每月再补贴28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400元,残疾儿童补贴翻倍)。算下来,前五年抚育,可拿政府补贴约15万元人民币。
中国顶级学术期刊《经济研究》在2024年末刊登的研究发现,生育补贴政策显著地促进了人们的生育意愿,但存在“阈值”——只有当补贴金额高于一定额度,生育补贴才能发挥积极作用。
研究还验证了,生育补贴政策既有激励效应,也有托底效应,即:生育补贴既能提高人们想生育的概率,也会显著降低人们明确不想生育的概率。
在这一方面,湖北的一个县级市天门做了个试验,他们投入3900多万元用于鼓励生育的奖励。
图源天门市当地发行的宣传政策材料
根据地方融媒体“天门发布”,天门市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加1050人,增幅17%。八年来,出生人口首次实现“由降转增”。
上图为天门市的鼓励生育补助明细表,但主要针对多次生育家庭。首次生育除非双胞胎,否则暂无补助。
其中,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可获得9.63万元、16.51万元补助。教师、医生、工人农民等职业人群有额外购房补助。
女性情绪价值也拉满:给你送鲜花、全城免费接送、一站式办证。如果是体制内人员,还承诺优先晋升。
举措种种,给人一种要和你共渡难关的感觉。
受政策气候影响,天门的企业也在带头倡导生育。比如,某实业企业推出生育补贴,家中生育,0-14岁之间每月可补贴500-1000元。而天门市的“老乡”们,孝感、宜昌、恩施、荆州等,也紧随其后,加密补贴细则,争做补贴排头兵。
2025年的出生情况如何,难以预测。但对于本身有生育规划的妇女,诚意政策的出台,喜闻乐见。
毕竟,生育不易。有钱来撑腰,想生出的就不只是“龙宝宝”了。
诚意政策的力量,就是让人们有敢生的勇气,还拥有钱包里的底气。
Advertisement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