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小学生怒撕奖状:一个家最可怕的 不是穷(组图)
6Park 生活 2 hours, 55 minutes
1
孩子的喜悦大人的嘲讽
前几天,全国中小学生都放寒假了。
离校之前,不少小朋友高高兴兴领到了奖状和通知书。
山东有个小学生,也是“荣誉少年团”中的一员。
他被老师颁发了“学习之星”的奖状。
虽然,班里获得“学习之星”的少年,不止他一个。
但从照片看,他显然是笑得最开心的那一个。
露出小豁牙的明媚笑容里,藏着一个少年对学习最初的自信和热爱。
他拿着奖状高高兴兴出了校门。
结果,被前来接他回家的爸爸批评了一通:
“不要太得意,这奖状含金量不高。”
一句“含金量不高”,就像一盆冷水,把兴冲冲的少年浇了个透心凉。
少年显然委屈极了,坐在爸爸的车上,眼泪就开始簌簌而下。
爸爸又对他一阵输出教育,大意就是“说你两句还不行了”“谦虚使人进步知不知道”“你怎么这么爱哭”。
回到家后,少年被嘉奖的喜悦一扫而光。
脑海里唯有爸爸那句“含金量不够”的打击,还有一路的责备。
委屈和羞耻中,他一怒之下把金灿灿的奖状,撕成一张张碎片。
原本美好快乐的寒假第一天,就以这样的噩梦记忆,痛苦收场。
少年怒撕的是奖状吗?
不。
他怒撕的是爸爸的否定和嘲讽。
爸爸毁掉的是少年的奖状吗?
不。
他毁掉的是一个孩子拥抱自信和快乐的能力。
2
精神的刑场成长的创伤
“爸爸一句含金量不高,孩子气哭怒撕奖状”被媒体曝光后,#扫兴的家长是孩子一生的阴霾#冲上热搜。
很多曾经是孩子、现在是大人的网友,纷纷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小时候,被扫兴爹妈伤害的过往:
●“我小学时候拿了年级总分第二,我记得我爸也说过这种话,后来不管什么时候的奖状,我都再也没有带回家过,都是到手就撕了。”
●“真的可以记一辈子,我小学三年级学期末评了劳模,回家以后家里人说我没本事拿三好生,劳模说明我天天在学校就知道打扫卫生。我都三十多了还记得这事儿。”
●“我换工作之后第一年,就拿了优秀员工奖,和‘最受学生喜爱奖’,我妈说,这有啥用,给你涨工资吗?”
●“女儿化妆很好看,就被母亲嘲讽成夜店小姐,不仅不让女儿出门,还把家里东西砸了,这令人窒息的扫兴竟然来自亲生母亲。”
……
诸如此类又引发共情的跟帖,都让人想起罗翔老师的那段话: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有个善于制造内耗的人。”
且不说“几块钱的碗打碎了,青菜买的不新鲜了,鞋子放的位置不对了,煮饭水放多了”这种小事,ta都会让全家人如临大敌,鸡飞狗跳。
就算是家里发生了好事,比如孩子考了好成绩,拿了奖状,ta也会鸡蛋里挑骨头,找到机会制造矛盾,传播垃圾情绪。
这种家庭内耗,有着极其隐秘且可怖的传染性,会慢慢把家里变成一座精神刑场。
习惯性否定和打压式教育,是中国小孩最熟悉的家教配方。
很多父母因自己过得不如意不快乐,内心储存太多又苦又涩的死能量,也见不得孩子快乐满足。
他们精准地在孩子“学习进步”“拿了奖状”“被人赞美”“受人喜爱”的每个节点儿上,找茬炮制痛苦。
让孩子陷入“快乐是有罪”的羞耻里。
就还打着“我还不是为你好”的旗号。
他们不知道的是:
肯定和快乐不会让孩子骄傲,只会让孩子在正向体验里,变得勇敢且自信。
而打压和羞耻,才会让孩子陷入内耗和恐慌,在“我不敢,我不能”“我不配”的负面认知中,变得畏手畏脚,自卑自轻。
心理学上有句话说:
最糟糕的家长,不是钱少,而是心穷。
心穷的家长,会通过破坏幸福的方式,人为切断流向孩子的快乐,一次次把孩子推向“我不够好”的低配感中。
而心富的父母,哪怕没有太多钱,也没有什么文化,但会在能量流动中,让孩子拥抱“我很好”配得感。
是用羞辱打压的方式,让孩子陷入“死能量”,还是用鼓励赋能的方式,让孩子陷入“活能量”,是考量为人父母,合格与否的标尺。
除此之外,我还想和朋友们探讨的是——
3
分别的二元赤子的全然
为什么我们很多大人,总是理所当然地伤害孩子而不自知?
就像那个山东爸爸,看到儿子获奖,脱口而出的不是“孩子,你真棒”,而是“这奖状含金量不高”?
答案是:
大人们的分别心太重,功利心太甚。
山东那个爸爸认为,既然班里很多孩子都拿到了奖状,那这奖状就是低贱的。
低贱的,又有什么好高兴的?
只有拿到班级第一、年级第一或全市第一的独一无二的奖状,才是含金量高的,才是值得庆贺的。
当爸爸说出“含金量不高”时,他压根儿就没去看自己孩子站在一堆孩子中间露出的明媚笑容。
他陷入了“第一的才是最好”的功利思维和面子考评里。
哪怕他自己小时候,也没有考过班级第一。
这,才是这件事中细思极恐的一点:
唯有第一,才是最好的;与大多数人为伍,就是可耻的。
这种分“高低贵贱好坏”的二元对立,以及由此带来的攀比和焦虑,才是当下教育的万恶之源:
第一名才是好,第10名就是差;
学习好才是好,劳动好就是坏;
考上名校就是好,考上技校就是丢人;
光宗耀祖就是好,平平凡凡就是没出息……
从家长、学校到社会的二元对立,正在残害、逼疯我们的孩子。
而我们的孩子,尤其是6岁之前的幼童,是压根儿没有分别心的。
不信你去观察幼童,他们都是浑然一体的,纯净明亮的,不会功利化待人的。
他们不管是遇见月薪3000的保安,还是遇见开着300万豪车的亲戚,都是露出同样的笑容,都会甜甜叫一声“叔叔”或“伯伯”。
你带他们去吃豪华大餐,还是给他们煮碗方便面,他们都吃得满嘴流油。
你是月薪5000的牛马,还是月薪50万的老板,他们都会开心地搂着你的脖子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这,就是赤子之心:
赤,就是红。
赤子之心,就是像全身通红的软糯幼童一样的明亮之心。
是对天地万物毫无分别的慈悲之心。
那我们的孩子,是怎么一步步弄丢赤子之心,陷入二元对立,渐渐变得面目全非的呢?
答案是:
上学后。
尤其是进入教育军备竞赛后。
被二元对立的大人们比较来比较去后。
在犯了错和做的不够好被大人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后。
或者说明明很努力,拿到自己拼尽全力得来的荣耀,却被大人嘲笑“含金量不够”后。
简而言之:
孩子们的赤子之心,是被功利思想的大人们,一点点污染后,才残缺消逝的。
由此延伸出的另一个话题是——
4
全然的接纳真爱的通道
一个孩子,到底是能成为生机勃勃的高能量者,还是沦为死气沉沉的低能量者,和父母有多少钱有什么地位,没有太大关系。
而取决于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是美貌还是平凡,是优生还是差生,是出类拔萃还是泯然众人,能否被父母毫无分别心地爱与接纳。
父母能全然接纳自己的小孩,发自内心地肯定接纳小孩,不带分别地支持帮衬小孩。
孩子纵然平凡,也是快乐的平常人。
否则,就算孩子非常优秀,也身陷痛苦的轮回。
吴谢宇这样的悲剧,还少吗?
家庭教育,或许没有那么高深。
它只需要我们不带分别心的布施:
通过言施、身施和心施,让我们的孩子免于尖酸刻薄与自我攻击,习得善言善语和自我珍重。
为人父母,或许也不用太多文化和钱财。
它只需要我们持戒而行:
戒比较,戒二元,戒分别,戒焦虑,戒功利。
最后,讲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
“妈妈,我以后要考上清华呢?”
“妈妈会为你骄傲的。”
“那我要是以后烤地瓜呢?”
“你如果把地瓜烤得又香又甜,妈妈也会为你骄傲的。”
第二个:
5岁女儿对妈妈说:
“妈妈,我的愿望是当环卫工人。”
妈妈:
“很好的愿望,那现在开始要养成每天把家里打扫干净的习惯,然后才有机会当环卫工人。”
第三个:
我孩子自己滑倒了,把她的牛奶麦片泼了一身,地毯上也是。
我没有冲她大喊大叫。
我赶紧把她扶起来,帮她换一身衣服,然后她帮我一起把这里收拾干净。
全过程没有泪水,没有羞耻,没有喊叫。
我想起小时候,每当我洒了东西,我爸妈都会冲我喊叫,会收拾我,会指责我,会揍我。
我知道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但我拒绝变成他们那样。
这世上的爱,有很多种。
但真正的爱,只有一种,那就是:
不管你是怎样的,我都毫无分别地爱着你。
孩子的喜悦大人的嘲讽
前几天,全国中小学生都放寒假了。
离校之前,不少小朋友高高兴兴领到了奖状和通知书。
山东有个小学生,也是“荣誉少年团”中的一员。
他被老师颁发了“学习之星”的奖状。
虽然,班里获得“学习之星”的少年,不止他一个。
但从照片看,他显然是笑得最开心的那一个。
露出小豁牙的明媚笑容里,藏着一个少年对学习最初的自信和热爱。
他拿着奖状高高兴兴出了校门。
结果,被前来接他回家的爸爸批评了一通:
“不要太得意,这奖状含金量不高。”
一句“含金量不高”,就像一盆冷水,把兴冲冲的少年浇了个透心凉。
少年显然委屈极了,坐在爸爸的车上,眼泪就开始簌簌而下。
爸爸又对他一阵输出教育,大意就是“说你两句还不行了”“谦虚使人进步知不知道”“你怎么这么爱哭”。
回到家后,少年被嘉奖的喜悦一扫而光。
脑海里唯有爸爸那句“含金量不够”的打击,还有一路的责备。
委屈和羞耻中,他一怒之下把金灿灿的奖状,撕成一张张碎片。
原本美好快乐的寒假第一天,就以这样的噩梦记忆,痛苦收场。
少年怒撕的是奖状吗?
不。
他怒撕的是爸爸的否定和嘲讽。
爸爸毁掉的是少年的奖状吗?
不。
他毁掉的是一个孩子拥抱自信和快乐的能力。
2
精神的刑场成长的创伤
“爸爸一句含金量不高,孩子气哭怒撕奖状”被媒体曝光后,#扫兴的家长是孩子一生的阴霾#冲上热搜。
很多曾经是孩子、现在是大人的网友,纷纷现身说法,讲述自己小时候,被扫兴爹妈伤害的过往:
●“我小学时候拿了年级总分第二,我记得我爸也说过这种话,后来不管什么时候的奖状,我都再也没有带回家过,都是到手就撕了。”
●“真的可以记一辈子,我小学三年级学期末评了劳模,回家以后家里人说我没本事拿三好生,劳模说明我天天在学校就知道打扫卫生。我都三十多了还记得这事儿。”
●“我换工作之后第一年,就拿了优秀员工奖,和‘最受学生喜爱奖’,我妈说,这有啥用,给你涨工资吗?”
●“女儿化妆很好看,就被母亲嘲讽成夜店小姐,不仅不让女儿出门,还把家里东西砸了,这令人窒息的扫兴竟然来自亲生母亲。”
……
诸如此类又引发共情的跟帖,都让人想起罗翔老师的那段话: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有个善于制造内耗的人。”
且不说“几块钱的碗打碎了,青菜买的不新鲜了,鞋子放的位置不对了,煮饭水放多了”这种小事,ta都会让全家人如临大敌,鸡飞狗跳。
就算是家里发生了好事,比如孩子考了好成绩,拿了奖状,ta也会鸡蛋里挑骨头,找到机会制造矛盾,传播垃圾情绪。
这种家庭内耗,有着极其隐秘且可怖的传染性,会慢慢把家里变成一座精神刑场。
习惯性否定和打压式教育,是中国小孩最熟悉的家教配方。
很多父母因自己过得不如意不快乐,内心储存太多又苦又涩的死能量,也见不得孩子快乐满足。
他们精准地在孩子“学习进步”“拿了奖状”“被人赞美”“受人喜爱”的每个节点儿上,找茬炮制痛苦。
让孩子陷入“快乐是有罪”的羞耻里。
就还打着“我还不是为你好”的旗号。
他们不知道的是:
肯定和快乐不会让孩子骄傲,只会让孩子在正向体验里,变得勇敢且自信。
而打压和羞耻,才会让孩子陷入内耗和恐慌,在“我不敢,我不能”“我不配”的负面认知中,变得畏手畏脚,自卑自轻。
心理学上有句话说:
最糟糕的家长,不是钱少,而是心穷。
心穷的家长,会通过破坏幸福的方式,人为切断流向孩子的快乐,一次次把孩子推向“我不够好”的低配感中。
而心富的父母,哪怕没有太多钱,也没有什么文化,但会在能量流动中,让孩子拥抱“我很好”配得感。
是用羞辱打压的方式,让孩子陷入“死能量”,还是用鼓励赋能的方式,让孩子陷入“活能量”,是考量为人父母,合格与否的标尺。
除此之外,我还想和朋友们探讨的是——
3
分别的二元赤子的全然
为什么我们很多大人,总是理所当然地伤害孩子而不自知?
就像那个山东爸爸,看到儿子获奖,脱口而出的不是“孩子,你真棒”,而是“这奖状含金量不高”?
答案是:
大人们的分别心太重,功利心太甚。
山东那个爸爸认为,既然班里很多孩子都拿到了奖状,那这奖状就是低贱的。
低贱的,又有什么好高兴的?
只有拿到班级第一、年级第一或全市第一的独一无二的奖状,才是含金量高的,才是值得庆贺的。
当爸爸说出“含金量不高”时,他压根儿就没去看自己孩子站在一堆孩子中间露出的明媚笑容。
他陷入了“第一的才是最好”的功利思维和面子考评里。
哪怕他自己小时候,也没有考过班级第一。
这,才是这件事中细思极恐的一点:
唯有第一,才是最好的;与大多数人为伍,就是可耻的。
这种分“高低贵贱好坏”的二元对立,以及由此带来的攀比和焦虑,才是当下教育的万恶之源:
第一名才是好,第10名就是差;
学习好才是好,劳动好就是坏;
考上名校就是好,考上技校就是丢人;
光宗耀祖就是好,平平凡凡就是没出息……
从家长、学校到社会的二元对立,正在残害、逼疯我们的孩子。
而我们的孩子,尤其是6岁之前的幼童,是压根儿没有分别心的。
不信你去观察幼童,他们都是浑然一体的,纯净明亮的,不会功利化待人的。
他们不管是遇见月薪3000的保安,还是遇见开着300万豪车的亲戚,都是露出同样的笑容,都会甜甜叫一声“叔叔”或“伯伯”。
你带他们去吃豪华大餐,还是给他们煮碗方便面,他们都吃得满嘴流油。
你是月薪5000的牛马,还是月薪50万的老板,他们都会开心地搂着你的脖子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这,就是赤子之心:
赤,就是红。
赤子之心,就是像全身通红的软糯幼童一样的明亮之心。
是对天地万物毫无分别的慈悲之心。
那我们的孩子,是怎么一步步弄丢赤子之心,陷入二元对立,渐渐变得面目全非的呢?
答案是:
上学后。
尤其是进入教育军备竞赛后。
被二元对立的大人们比较来比较去后。
在犯了错和做的不够好被大人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后。
或者说明明很努力,拿到自己拼尽全力得来的荣耀,却被大人嘲笑“含金量不够”后。
简而言之:
孩子们的赤子之心,是被功利思想的大人们,一点点污染后,才残缺消逝的。
由此延伸出的另一个话题是——
4
全然的接纳真爱的通道
一个孩子,到底是能成为生机勃勃的高能量者,还是沦为死气沉沉的低能量者,和父母有多少钱有什么地位,没有太大关系。
而取决于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是美貌还是平凡,是优生还是差生,是出类拔萃还是泯然众人,能否被父母毫无分别心地爱与接纳。
父母能全然接纳自己的小孩,发自内心地肯定接纳小孩,不带分别地支持帮衬小孩。
孩子纵然平凡,也是快乐的平常人。
否则,就算孩子非常优秀,也身陷痛苦的轮回。
吴谢宇这样的悲剧,还少吗?
家庭教育,或许没有那么高深。
它只需要我们不带分别心的布施:
通过言施、身施和心施,让我们的孩子免于尖酸刻薄与自我攻击,习得善言善语和自我珍重。
为人父母,或许也不用太多文化和钱财。
它只需要我们持戒而行:
戒比较,戒二元,戒分别,戒焦虑,戒功利。
最后,讲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
“妈妈,我以后要考上清华呢?”
“妈妈会为你骄傲的。”
“那我要是以后烤地瓜呢?”
“你如果把地瓜烤得又香又甜,妈妈也会为你骄傲的。”
第二个:
5岁女儿对妈妈说:
“妈妈,我的愿望是当环卫工人。”
妈妈:
“很好的愿望,那现在开始要养成每天把家里打扫干净的习惯,然后才有机会当环卫工人。”
第三个:
我孩子自己滑倒了,把她的牛奶麦片泼了一身,地毯上也是。
我没有冲她大喊大叫。
我赶紧把她扶起来,帮她换一身衣服,然后她帮我一起把这里收拾干净。
全过程没有泪水,没有羞耻,没有喊叫。
我想起小时候,每当我洒了东西,我爸妈都会冲我喊叫,会收拾我,会指责我,会揍我。
我知道原生家庭会影响一个人,但我拒绝变成他们那样。
这世上的爱,有很多种。
但真正的爱,只有一种,那就是:
不管你是怎样的,我都毫无分别地爱着你。
Advertisements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