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呼风唤雨的龙王 为啥在封神、西游宇宙里这么惨?(图)

6Park 生活 2 days, 6 hours



最近几个月,随着《黑神话:悟空》的持续热卖和《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飙升,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国神话的热潮。不仅号称“天庭三大反骨仔”的孙悟空、哪吒、杨戬人气爆棚,甚至连配角——龙王们及其亲属们也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关注。

如“西海龙王”敖闰,便因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登场,而被网友扒出了“她儿子是唐僧坐骑、女儿是杨戬太太”的“社会关系网”。





‍‍‍‍‍‍‍‍‍

还有在电影中被观众们称为“最帅奶爸”的东海龙王,不仅被玉虚宫“诓骗”坐镇海底炼狱却终究不被信任,还差点和海鲜们都成了炼丹材料……不禁让无数观众觉得龙王“太惨”。

而当我们翻开各类有龙王的神话小说就会发现,其实龙王们已经“惨”了很久了。明明能呼风唤雨、看起来很威风的龙王,为什么在各类故事中都那么“卑微”,还总是特“倒霉”?

在神话体系中地位不高

龙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据专家考证,龙图腾的由来是和原始部落不断征战有关的。早期的龙大多以“神兽”的形象出现,但在那时人们的心目中,“龙”顶多只是能够操控水流、统御水族而已。

随着生产力和文化的发展,原始的部落图腾逐渐被新兴的诸子百家所解构和重新定义。如游学于齐、赵等地的法家学者慎到认为:如果没有了风雨的助力,所谓的“神龙”也不过是个大号的蚯蚓而已(蜚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雨霁,与蚓蚁同矣!),他的这一论调可谓后世很多神魔小说中主角呼喊龙王为“老泥鳅”的滥觞。

一般认为,龙由神兽转变为充分人格化的龙王,是受到了佛教东传的影响。在佛经中有一种长身无足、在水中称王的神兽“那迦”。由于其能兴云布雨、决江开渎、致福却灾,且居于海川沼渊之中,因此在佛经转译中,被自然地译为了龙。由于中国的百姓本就视龙为神兽,因此对佛教中的龙王也能坦然接受,并以中国文化中的龙来理解佛教中的龙王。





在中国影响巨大的大乘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里,龙王共有八位。他们是: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五德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但话又说回来,在印度的佛教文化里,“龙”的地位其实也不高。

譬如《海龙王经》里就有龙王恭请佛入龙宫的故事:

“请佛降海底龙宫……佛许之。时龙王化作大殿……又自海边涌金银琉璃三道宝阶,使至于龙宫,以请世尊及大众。”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也记载了龙王守护佛祖的故事,说一天佛祖前往母唧鳞那龙王宫:

“是时彼处七日七夜降霔大雨”,于是母唧鳞那龙王,“恐其风雨之气互侵佛身,又恐蚊蚋虻蝇唼扰圣体,遂以自身缠绕七匝卯首上覆,如伞盖相,经七昼夜不动不摇”。

为佛祖充当了7天7夜的保护伞。





有趣的是,“龙王”之名虽然早在西晋时的汉译佛经《海龙王经》中便已出现,但此后很长时间内,“龙王”名称都未在民间信仰中获得认同,而且对其的态度也谈不上多恭敬,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当属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书》。

《柳毅传书》的故事并不复杂,说的是儒生柳毅落第回家途中,偶遇洞庭湖龙君的女儿哭诉婚姻不幸,于是生出恻隐之心,便答应带信。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柳毅到了洞庭龙宫,向龙君转述了女儿的不幸后,龙王只是“以袖掩面而泣”,还“哀诧良久”,直到他的弟弟——钱塘龙君忍不住越俎代庖,才将事情摆平。

那么,为什么洞庭龙王不对欺辱折磨爱女还不把老丈人放在眼里的女婿采取措施呢?小说其实交代得颇为清楚:龙君们虽然法力强大,但所有行动都受到天庭的严密掌控。如“钱塘龙君”便是因为其在尧帝时代发动了洪水,而一度被剥夺了领地,靠着哥哥洞庭龙君求情,才被免于“塞其五山”、改为在洞庭湖内拘押。





龙王的泛滥

龙王信仰在宋代逐渐崛起,这是地方信仰力量与统治者合力推动的结果。宋代统治者规定,神明必须具备灵应才能获得封赐,而封赐程序的启动往往源于地方官的主动奏报。因此,无论是当地信仰者还是王朝统治者,都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然而,龙王信仰具有很强的地方性特点,通常与特定的水域紧密相连。无论是井、泉,还是河流,每一处水域都可能有自己的龙王。这些龙王主要负责管控其领地内的降雨和水域事务,不会随附远赴异地他乡的人们,因此,龙王在宋代的崛起可能并非源于广泛的传播,而是因其作为自然神,在各地原本就拥有固定的信众。

不过,朝廷的封赐,也的确推动了各地龙王庙的广泛兴建,而伴随着龙王信仰在全国的普及,龙王的数量也变得极为庞大,有水的地方就有龙,甚至出现了“一地多龙”的现象。“龙王”过多,大概也是导致龙王们不那么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对明末现实的神话投射

与此同时,日益增多的各地龙王似乎也成了明代不断膨胀的藩王家族在神话世界中的投射(而且明代的藩王一直号称龙子龙孙)。因此,许多小说作者常常以藩王的故事为蓝本,稍作改编后,以神话的形式放在龙王们身上。

比如,明代的藩王在经历朱允炆和朱棣的两次削藩之后并没有太多的政治权力,更遑论军事实力了,甚至还会因为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成为朝廷打击的对象。这种藩王面对朝臣人人自危的行为,与《西游记》中淮、济、江、河“四渎龙王”的父亲“泾河龙王”因与相士袁守诚赌斗,而被魏征在梦中斩杀的情况可谓如出一辙。





不过,在地方上,藩王也不是绝对不问时事,他们可以向朝廷奏报地方上修筑的有关事务,也偶尔会向朝廷奏告关于封地内的三司事务。《封神演义》中“东海龙王”敖光不敢找打死巡海夜叉和自己三儿子敖丙的哪吒报仇,但可以跑到天庭去告状,大体与明代藩王捍卫自身权益的方式相类似。

可惜,太平盛世之下,朝廷还会出面为藩王们讨个公道,一旦乱世降临,这些积累了大量财富的“龙子龙孙”,便往往会成为各路武装力量觊觎的对象。或许正是因为在“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的明末农民起义和明清鼎革中见识了太多“龙子龙孙”的人头落地,在明末清初的各类小说之中,龙王的死亡率也逐日攀升。

毕竟《西游记》中各位龙王虽然被孙悟空呼来喝去,但终究性命无忧。除了“九头虫”的岳父——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因为纵容女婿盗取佛宝舍利,而被孙悟空、猪八戒以及带领“梅山六兄弟”的“二郎神”杨戬所杀之外,其他龙王大多保全了首级。





但在明代小说家余象斗所著的《南游记》中,其主人公“华光”却因为地盘和财产之争,便连杀了两任“东海龙王”。书中还提到东海老龙王的儿子“铁头太子”,是在五月十五日分龙会时因醉酒闹事而被主持大会的华光给推出南天门。铁头太子羞愧之下不敢回龙宫,变成一条两丈长的大鲤鱼去扬子江游戏,却因潮水退去而搁浅沙滩,最终被一伙樵夫割尽身上之肉而死。

而在以“八仙过海”为蓝本的《东游记》中,吕洞宾不仅阵斩了东海龙王的大太子和二太子,甚至烧干东海,夺得龙宫,逼得东海龙王带着妻子去投了南海龙王。此后四海龙王和初代龙王、龙妃赶来复仇,却被吕洞宾夺走龙珠,龙王败下阵来之后,不甘受辱的他一头撞死在水晶宫上,龙妃和儿孙则被吕洞宾移来泰山压死在海中。

这些小说中的神话故事虽然看似荒诞,但实际上与明末社会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龙王的形象常常被塑造为不堪一击的角色,动辄被“主角”杀死。这种频繁的“被杀”情节,使得龙王的地位逐渐变得极为卑微,甚至沦为了反派或配角的象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