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过广东蜈蚣舞 唢呐响起 以为自己是黄飞鸿(组图)

大鱼新闻 文化 13 hours, 52 minutes

来到广东,人们很难预料自己会在什么时刻直面冲击。 本地朋友总是面面俱到,善于营造专属的氛围感,让你可以从各个角度感受真正的岭南风情。

尤其是在夜里与一条大码蜈蚣相遇时。





亲眼见过蜈蚣舞之后,一般人都会认识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有限理解。

舞龙舞狮大概是这里最基础的庆祝方式了,从包容性上来看,广东人显然参透了众生平等。

其中那些高手已对自然界完成挖掘,最终与节肢动物门达成深厚默契,在喜庆气息的展现上很有心得。





如果你对平常的节日氛围感到平淡,想来点更有冲突性的体验,那么廉江市博教村的朋友们指定能给出一些具体方案。

关于黄飞鸿的那些电影肯定不是瞎拍的,以前一直以为是艺术加工,现在想来没准是纪录片。





从现场画面中就能明白这里对辞旧迎新这件事的领会程度,除了在生物学的研究上相当细腻,也兼顾了更多心灵层面的指引。

一位有幸到现场观摩过的朋友表示,只需一眼,即可把小时候在家偷偷看电视的记忆全找回来,还以为那部“铁鸡斗蜈蚣”拍续集了。





“蜈蚣一出场代入感很强,耳边自动响起唢呐bgm,忍不住想打一套虎鹤双形。”

“我记得这蜈蚣厉害得很,肚子里人手一把砍刀,当年可是让黄师傅也吃过败仗。”

“不过现在看应该是从良了,甚至还有点调皮。”





有人说他们搞出的表现力早就突破时代的限制,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做到了能无缝接入到特摄片里。

等到与蜈蚣完成邂逅,亲眼目睹深邃巨物开始口吐莲花,人难免掉入一阵贤者时光。艺术源于生活,而当地朋友很有生活,连蜈蚣能不能成精也已尽在掌握。



坊间传言这其实是从更具体的角度推动灵气复苏,每位参与者身上都有深厚功底,可以对一切凡间之物完成点化。

“第一次到现场时我就明白了,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哪怕你是五百年道行的老蜈蚣精,来了广东也得先给大伙拜个年。”

“对于广东朋友来说,这舞的也不过是大一点的蛋白质而已。”



“不知道要多少度的酒才能泡这么大蜈蚣”

也许正是在功能性领域做出了微妙探索,他们才把传统智慧玩出了新高度,并且对事物的一体多面也颇有心得。

不同区域总有不同的发展脉络,而在广东,写实派与浪漫主义显然是相互交织的。

如果说博教的蜈蚣能引得黄飞鸿出手,那么汕头澄海的蜈蚣,引来的估计就是昴日星官了。





鲜艳的配色已经透露出它的本事,五毒之一的身份似乎被再次魔化,生活中有警戒色的东西都不太好惹,更不用说眼前这条蜈蚣还自带特效。

当身长超过20米的灵性之物迎面走来,再身经百战的上仙也得稳一稳脚跟,侏罗纪公园里也没有这种狠角色。





这里蜈蚣的尺寸虽然雄伟,活动起来却相当敏捷,有时都不用产生位移,仅凭一条尾巴就能诠释什么叫鲜活。

看似柔软,实则挺立,直插云霄又弹性十足,类似某种古老的仿生学范例,人们用技巧突破大自然的限制,也在其中附加了魔幻色彩。

一旦登场,那就是天雷勾地火,抖动中尽是时间磨砺出的精华,很难说这不是一种匠心。





本地人介绍,澄海西门乡的蜈蚣主打一个灵动,属于力量与技巧合一的选手,整体表现方式相当多样。

要知道这可不是随便举着走两步那么简单,至少得有细嗅蔷薇的猛虎心性,才算是摸到了门槛。





“蜈蚣头长一米,身长十八米,尾长三米,道具总重超过一百公斤,舞起来还要运用很多武术动作,所以表演者都得有一定武术基础,不然一次表演一个多小时,没经过专项训练很难顶下来。”





“一般需要十六到二十人才能共同操作,为了保证效果,还要准备三套人马轮换上场。”

“再加上伴奏的潮州大锣鼓乐队,辅以焰火加持,整条蜈蚣行进起来气势十足。”





根据媒体报道,西门蜈蚣分为28节,其中硬框13节,以削好的竹子为骨,软框13节,选材上只用布料,头尾2节为特制,头部有两颗大牙,尾部由藤条制作,表演中会跟随最前方的彩珠蜿蜒游走。

当然,理论上蜈蚣可以无限延长,而他们确实也在与时俱进,比如过去主要用水彩给蜈蚣上色,现在已经用上荧光漆了。





甚至蜈蚣身上的彩灯还能闪烁

可以说这是一条同时汇聚了武术、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精髓的蜈蚣,人们对表现力的持续追求使得其业务能力过硬,也成就了先锋的人文景观。

毕竟选择把蜈蚣这种生物舞动起来,本身就足够冲击,还舞了一百多年。



从1936年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出,过去蜈蚣的张力还要更强

传说清代同治到光绪年间,澄海西门乡人陈成锦与好友石文勇,偶然发现了蜈蚣蠕动爬行之美,创作激情一下被点燃,就此编排出蜈蚣舞。

此后经过长久演化和完善,发展为一套成熟的表演体系,观赏性正式进入绝活范畴。









40年代受邀到香港表演,2000年赴新加坡参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蜈蚣的秘密早已被这些舞者们拿捏。

就算蜈蚣只是翻个肚皮,在他们手中都能翻出一种艺术感。





有研究表明,动物舞蹈大概可以被称之为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往往与图腾崇拜强关联。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就通过这种形式沟通神明,用以寄托很多美好愿望,如今它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好比自然法则从来不会失焦,蜈蚣都舞了起来,那么肥鸡登场也属于顺理成章。





“以前有种说法认为亚洲人没有舞蹈天赋,他们应该没到过广东。”

“动物舞蹈也是舞蹈,要是火力全开的话,广东朋友能舞一整个动物园,外加三座水族馆。”



舞鹿



舞牛



舞马



舞鹅





鹤蚌共舞



舞鹰





舞鱼





甚至可以舞龙虾

有位广东朋友告诉我,他前半生已经见过数不清的舞蹈方式,舞龙,舞狮,舞麒麟,舞凤凰,舞蜈蚣,舞贝壳,舞鸡,舞鹅等等。

但他认为这远不是民间舞者的极限,推陈出新这件事显然仍在进行中,互联网上还能看到舞带鱼和舞王八的壮举。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还没有出现蟑螂崇拜。”




 

相关新闻